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901874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跃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辨认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办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跃的情节。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

2、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课时安顿:3课时教学步骤:了解?左传熟悉背景疏通课文掌握字词句了解结构美观赏游说艺术人物形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995年,驰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二、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3、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分明,表达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榜样。“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三、相关资料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

4、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四、背景资料(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容许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懊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

5、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

6、盟,但晋、郑间的隔膜并未打消。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五、疏通课文,掌握古汉语根底知识,熟悉课文情节1、录音朗读,学生听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读。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情节及烛之武的说辞艺术。2、学生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先自己疏通文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然后师生共同解疑,归纳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六.总结字词句重点字词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2、敢以

7、烦执事:(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3、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4、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5、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此.兼词)6、既东封郑:(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7、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8、阙秦以利晋:(使削减,使得利,使动用法)9、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10、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否认副词)(那个人)12、不知:通“智13、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军:驻军,名

8、词作动词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形词作动词3、且贰于楚也。贰:附属二主,数词作动词4、既东封郑。封:以为边界5、夜缒而出。夜: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6、与郑人盟。盟:结盟,名词作动词句式:1.何厌之有译: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2.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3.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2.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快乐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应、提供4无能为也已。已:矣5。何厌之有。厌:餍,满足6。焉用亡郑而陪邻。陪:倍,增加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2、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一词多义假设如

9、果,连词,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你,代词,余悲之,且曰:假设毒之乎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知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明智。失其所与,不知能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说陈述,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通“悦“秦伯说辞推脱,动词,不辞劳苦辞别,动词,停数日,辞去。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鄙遥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到,动词,辍耕之垄上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无意义

1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七、布置作业。赏析本文结构美;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再次熟悉课文.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二、赏析本文结构美1、提问学生,检查赏析情况。(每组派一个代表,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看法)2、集体讨论,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并补充。(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

11、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局部,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两段起,两段收

12、,首尾简洁,中间丰满,照应对称,精警圆美。(二)不露痕迹这对应美全文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里应外合,前呼后应,一线贯通,层次井然,叙事张驰有度,圆美隽逸。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列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从原因上讲,秦晋围郑,以晋为主,秦为辅,且与秦无关,秦国完全没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晋国。这就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郑人化敌为友,争取秦国准备了先决条件。而秦晋驻军分列两处,不足周密部署和统一指挥,这既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和秦郑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郑国的方案有了成功的可能性。有了以上铺陈,文章自然地进入主干局部,“说辞为一

13、篇之主,这段说辞分四层展开。首先,指出“亡郑只能“陪邻,即扩张晋的势力范围,而于秦无益,因为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即使灭了郑,秦国也不可能跨越晋国而将郑国纳入自己的幅员。这种态势,一经点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则,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层便反说,指明假设舍郑不攻,秦国向东开展,反而有了一个补给军粮的通道,于秦无害而实惠,这一点对地处偏僻西隅而又时时也在图谋向东扩展的秦国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自然也易于为秦君所接受。但作为说客,烛之武不能不估计到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晋独占郑的同时,许秦以割让晋国西部局部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以换取秦国的支持,因此,第三层便引晋背秦约为例,表明晋背信弃义,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彻底破除秦对传统盟国晋的梦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说得十清楚确了,但烛之武犹嫌缺乏,再推进一层,指出亡郑的结果不只是“陪邻,更主要的是,晋国强大以后,贪欲更大,向东亡郑之后,势必向西扩张,因而“阙秦便势所必然。四层意思,三层言害,一层言利,语语在理,句句动心,尤其是说晋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势必阙秦两层,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