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一代的春天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012217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代一代的春天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代一代的春天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代一代的春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代一代的春天(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卓越教育培训学校一代一代的春天丁立梅春天端出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盛宴,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春天的冷,到底有限得很、几番风雨后,气温回升。沉睡了一冬的虫子们不老实了,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出来。我在阳台小坐,看到一只睡醒了的蜜蜂,在窗户的缝隙间,探险般的,左冲右突。也见到一只蛾子,在我养的一盆瑞香的叶子上,跌跌撞撞。等到它们全部爬出来,天下便都是春了。春天是被虫子们驮在身上的。 走过一片草地,草看上去仍是枯黄的。但当你蹲下去细看,发现草根处,已然冒出点点的新绿来。A那么稚嫩,柔软,婴儿的眉睫似的。你知道,用不了多久,那绿,便茁壮起来,世界将是新绿的一个世界。一些树,不动声色地在进行着一场新老更替,

2、老叶褪去,新叶长出来,譬如樟树,譬如广玉兰。生与死的交接如此自然而然,几乎不着痕迹。你仰头微笑着看一会儿,感动了。垂柳的变化最是明显,满身缀着嫩黄的芽。这个时候,最适宜远观了。你在某个桥头站定,微风拂过你的脸,拂过河堤两岸。千万条柳枝一齐随着风舞动起来,缭乱缤纷,烟一般缥缈。“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唯有柳了。 紧接着,桃花该开了。梨花该开了。菜花该开了。花一个接着一个。不,不,一个接着一个太慢了,哪里等得及?是要一哄而上挤挤闹闹登场的。于是乎,好颜色被抖落得满天满地,天地一片斑斓。忙不过来的是人,踏青去!赏春去!看梨花。看桃花。看菜花。 说到味觉,就闻见了荠菜香。这个时候,荠菜正当

3、时。去野地里寻荠菜是一大乐事,吃荠菜则是另一大乐事,鲜嫩的荠菜可拌可炒可烧。若把荠菜剁碎了,和些肉末子,那是包春卷最上好的料。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在吃上玩尽智慧,居然想出包春卷。B人的心真是贪得可以,把春天卷进去,卷进去,春天就溜不走了。 小母亲坐到阳光下,教她的幼儿学唱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母亲问孩子,宝宝,这里的春天美不美呀。孩子咿咿呀呀。小母亲笑了,接着唱,声音温柔得挤得出水来。她低头看向孩子的眼神,是永远的春天。一代一代的母亲,一代一代的幼童。1.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春天的景物? 2. 如何理解文章题目? 3. 第自然

4、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 文章语言生动。从文章A,B两居中选择一处,赏析句子的妙处。我选 句。赏析: 5. 第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似乎显得很多余,能否删去?为什么? 6.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续写第自然段。中国的牛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料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了。正在踟躇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着它全

5、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的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在它沉默的劳动中,人便得到应得的收成。那时候,也许,它可以松一下肩头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偶尔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在它身上的苍蝇,已经算是它最闲适的生活了。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暴力斗争中。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1. 作者对中国牛的感情 2.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借中国牛赞扬了什么? 3.作者说“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结合第自然段,试分析一些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4.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 5. 文中写印度牛、荷兰牛、日本牛、西班牙牛的作用是什么? 6.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结构、内容上起何作用? 第 1 页 共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