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012156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单元课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者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清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知识梳理】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2、 农业机械化:3、 粮食品种的改进:4、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的现代化: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传统储备技术:2、20世纪以来

2、,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粮技术的进步。4、 冷冻食品工业的发展: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饥饿与食品安全问题:2、 联合国的努力: 3、 中国的成就:4、食品安全:(1)原因:(2)成就: 【限时训练】1.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

3、食习惯2.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使用农机、化肥的土地面积明显增多,粮食产量也有较大的提升。这反映出四川省( )A.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B.工作重心是农业生产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D.重视农业现代化并有所成就3.下面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农庄每100俄亩(约109公顷)土地上的部分农业生产工具数目对比。类型播种机/台收割机/台役畜/头集体农庄1,12.0713.78个体农庄0.3560.68917这说明与个体农庄相比,集体农庄( )A.顺应了所有制的改革要求B.为工业化奠定了

4、基础C.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D.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4.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到后来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A.新航路开辟B.第一次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三次科技革命5.英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了提升。1700年后英国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英国成为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推动B.圈地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C.机械化耕作的普遍推广D.自由主义经济

5、思想的刺激6.“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据此可以看出(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B.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C.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关注7.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认为,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这是因为袁隆平( )A.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B.最早提出

6、利用水稻杂交育种C.是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首创者D.向世界推广了水稻杂交技术8.据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代( )A.食材以肉类为主B.重视食品安全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D.实践“以民为本”9.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积极建设、 发展全国各地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冷链物流体系。这一规划有助于( )A.增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B.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C.提高全国各地物流运输水平D.增强我国粮食储备能力10.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 “绿色革命”(种植业)、“白

7、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 )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C.农业生产商品化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1.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A.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B.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C.为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D.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12.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

8、“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法国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旨在(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B.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D.摆脱经济“滞胀”困境13.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后逐渐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器械,粮食总产量在1700年为3.175百万夸脱,1845年为18.665百万夸脱(夸脱:计量单位)。这反映了( )A.先进农机技术的广泛应用B.英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C.英国政府重视农业的作用D.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发展14.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

9、,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15.“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小小粮仓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财富,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据了解,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以1000个项目农户使用计算,存粮100多万千克,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万10万千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材料反映了(

10、 )A.农民储粮观念的改变 B.储粮技术的进步 C.农民收入的增加 D.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粮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规定,发现猪羊肉灌水,米麦等掺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

11、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材料二 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定了禁止食品、饮料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强制地方政府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材料三 1978年,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农业种植养殖、食品生产

12、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食品.污染开展治理。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限时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提高了工业

13、化水平”不能由材料得出,A、B项排除;辣条、方便面是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食物种类,C项正确;D项说法绝对,工业化食品也存在一定弊端,排除。2.答案:D解析:材料中四川省人民政府“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引进化肥生产设备”,使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升,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D项正确;由粮食产量提升不能得出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A项错误;1978年之前,我国对工业的重视高于农业,B项不符合史实;化肥生产设备的引进不代表我国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C项错误。3.答案:C解析:根据表中

14、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可知,集体农庄中生产规模比较大,先进生产方式更普及,这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即规模化、机械化经营,C项正确。4.答案:C解析:“化学添加剂”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的产物之一,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时间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此时英国进行圈地运动,形成了大地产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广泛实行,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其他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均排除。6.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措施、制度、标准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因此A项正确。7.答案:D解析: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大大提升了水稻的亩产量,对于解决中

15、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D项。8.答案:B解析:宋代的法律规定,脯肉有毒使人中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去后患,否则杖打九十。可见宋代重视食品安全,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故选B项。9.答案:A解析:冷链物流与食品保鲜、运输相关,发展冷链物流体系,有助于食品在各地的安全流通,保障食品安全,A项正确。材料与粮食生产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提高物流运输水平、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排除C、D项。10.答案:A解析: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发动不同农业领域的“革命”,推动种植业、牛奶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推广农业技术,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业,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1.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小型拖拉机的保有量不断上升,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在1983年后有所下降。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