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010382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摘要:药物配伍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最基本途径,作者结合中医药基础知识, 通过对临床常见的中药配伍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君臣佐 使、七情等 10种单纯由中药组成的经典配伍方式,以及 1 种随着医学事业发展 所形成的目前越来越不可避免的中、西药物配伍方式。通过对这些大的方面的配 伍方式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扎实配伍理论,灵活应用到临床。关键词:中药配伍-临床用药作为医学工作者,在临床用药中不管在传统医学方面还是西医方面都务必首 先学好药物配伍方法,尤其是传统医学的药物配伍知识源远流长,且学习起来不 如西医学那么直接,客观,更是需要刻苦专研。经整理、分析后,发现传统

2、医学 配伍方式有一下 11种。1 君臣佐使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首次讲到制方中的君臣(佐)使是和神农本草经中 的君药、臣药、使药是不同的概念。其云:“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 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 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王今觉1同 时认为依“三品”而确定的 “君臣佐使”现在看来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养生保健,而且他指出在临证用药处方 中,更不宜机械套用,使药物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足够的适当剂量。处方中针对 病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且用量最大、剂量足够、药力最强的药物为“君”药,引导 诸药达到患病脏腑及相关经络、病位的药物为“使”药,“臣、佐”

3、药则从正反 两个角度辅助“君”药。另外,组方时还要注意“君臣佐使”的数量、奇偶、配 比及方剂大小,提倡大“使”药观点,即处方中不仅有“君臣佐使”,而且全方 作用都要如“使”药那样能够达到患病脏腑及相关经络、患病部位,切合病证的 病位、病因、病机和病变性质特点。在临床组方应用的过程中,杨新年2认 为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结构,能比 较明确地表达方剂与证候、治法整体上的统一。而在其理论发展上冯泳等认为君臣佐使理论应该被定性为“方剂的组成原 理”,而且这种准确的定性将更有利于对该理论本质精神的理解和运用。2 七情配伍神农本草经序例说:“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

4、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 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其中除单行 外,都具体而明确地提出了某药与某药配合后或可增强疗效,或可减少毒剧性, 或可消除偏性的抵触,会产生毒性和副作用而不宜合用等等,其目的都是使一张 处方在配合上能臻于完善,都属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就是说七情中除单行是强调 “独行”,其他 6 种方法都会影响配伍后的的毒性和或药效。周祯祥等认为七 情具备增强或减弱两种作用趋势,其作用结果为增效、减效、增毒、减毒 4种。董霞等通过对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此来探讨七情对中药复 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发现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

5、毒效关系之间有着 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3 气味配伍程昭寰等认为气味配伍配伍配方的意义在于一下三点:(1)整体取性,(2)相 关奏效,(3)中介调节。基于此他们认为应当加强气味配伍理论研究,一是有利 于把握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向深层次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出创新性理论。邹世昌在临床实践中将气味配伍方法灵活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治 疗,且临床疗效显著。4 五行生克制化配伍黄盂君在临床治疗脾胃以及相关病证时多用五行配伍方法,其将以补母为主 的配伍法分成补土生金配伍法和补火生土配伍法;以泻子为主的配伍法分为泻土 清心配伍法和泻金

6、治土配伍法;以抑强为主的配伍法分成太过抑强配伍法和抑土 固水法;以扶弱为主的配伍法分成崇土制水配伍法和扶木理土配伍法。5 药对配伍药对配伍是临床最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之一,其积极的治疗意义也使得学者对 多种药对进行药理学研究。郑春松等通过通过观察川芎一白芍单煎及共煎液中有 效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共煎液中阿魏酸含量以及芍药苷含量均比川芎、白芍的 单煎药液含量升高(24.04,17.47),由此证明两药合煎的合理性。聂淑琴通 过研究发现,芍药与甘草一同煎药所达到的药效也比单味药煎药所达到的效果要 好。朱丹溪创立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原方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二者剂量 比例 6:1,目前学者在研究药对配

7、伍的疗效时多采用如此典型方剂。张朔等通过 观察不同剂量的黄连与吴茱萸配比对大鼠胃酸分泌及胃溃疡的影响后,发现原方 配比效果较其他组尤其显著。高崇催亦同样发现二者 6:1 能够更好的起到抗胃溃疡作用。6 脏腑配伍疾病的治疗最终要落实到病位上,虽然中医学在辨证上纵有诸多方法,而脏 腑辨证才是基础,在治疗上也要根据脏腑喜好特性来施药。7 六经配伍六经配伍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临床过程中亦可以利用六经辨证进 行遣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孟翔等啾为六经辨证能够高度概括疾病的病位、病性 和病势,在临床治疗杂病时有法可循,不觉棘手。在治疗皮肤病方面鲍艳举等旧利用六经辨证来进行治疗过敏性皮炎、湿疹、 银屑病

8、等,且疗效显著。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罗陆一3利 用六经辨证论治 方法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打破病毒性心肌炎单纯从西医学角度,为此病在中 医治疗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耳科的治疗中,孔哲认为当代中医耳科学外感疾 病的辨证传变规律基本遵循六经传变规律。因此他们在临床中多根据六经传变规 律来诊治疾病,且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8 反佐配伍反佐配伍应用早在伤寒论中就有体现,比如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通脉 四逆加猪胆汁汤。庄爱文拟为在临床应用中只要是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的药物辅 佐主药,适应辨证论治需要的配伍都是反佐。且理论上不必拘泥于内经所言 刘春梅等将方剂的反佐之法总结为寒热反佐、补泄反佐、甘缓反佐、

9、敛散反佐、 润燥反佐、行止反佐,另外还强调服药反佐。在临床方面刘学勤善于运用复方反佐法治疗疾病,例如他用忍冬藤、板蓝根 配合草乌、桂枝以治痹证,用夏枯草配合苍耳子、细辛治头风,用巴戟天配合草 河车治疗病毒性肝炎。9 归经配伍李渡华等认为目前应当加强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加强中药归经学说与方 剂归经的关系研究才能够把握中医药学自主学术主体,为中医药学的自身命运与 创新发展找到新的途径。在临床方面,学者发现药物归经与疾病归经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治疗上 我们可以首先确定疾病归于某经,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一般原则都应该在该经的 范围内进行挑选选。阎10 升降浮沉在临床方面高秀丽等常将升降同用,宣发肃降

10、以止咳平喘、,宣上通下或升 清降浊以通便、升清降浊以止泻、引药归经,均能获得良好效果。虽然如此,但 是升降浮沉只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升 降浮沉,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归经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必须把几方面结 合起来,以指导临床应用。11 中西药配伍随着西方医学在国内的膨胀式发展,其对中医学的应用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而临床中有些疾病的治疗又或多或少的采用中西药物合用的方法。其中有些 颇有疗效如张锡纯最善用麻黄汤合阿司匹林治疗发热,但是随着药物种类的剧增, 不良反应事件屡屡出现。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梁晓燕发现中西药药物合用后所 造成的酸碱度变化会对总体疗效产

11、生影响。林桦4认为中西药物合用后容易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例如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形成沉淀,发生酸碱中和、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从而降低疗效或增加毒 性。李静5通过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归于 6 类,(1)降低药物的疗效。(2)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3)影响体内酶代谢或 破坏酶的作用。(4)加重或诱发并发症。(5)引起沉淀或过敏反应。(6)药物作用 相互拮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药物配伍方法在主体上还是对古代药物配伍 方法的补充和完善,而后来的中西药配伍是在特定的时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 然目前我们已经知道某些药物混合使用能够带来不良反应,但是对于增强药效或 者如何减毒等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参考文献1王今觉.从文献谈“君臣佐使”概念与应用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05):63-652杨新年方剂组成结构的相关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 (3);3-43罗陆一.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探讨J.中华中医学刊, 2011,26(9):26-304林桦中西药联用与配伍禁忌J.海峡药学,2009,(8):172-1745 李静中西药合用配伍禁忌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 (11):872-8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