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00141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靖边县第六中学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总第 课时 上课时间: 主编人:张旭 审核人:陈云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教师寄语】一种观点的形成只囿于个人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博览十分重要。【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 Whack On The

2、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师导引: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

3、题。 1(月) + 2(月) =1季度 ? 8小时 +16小时 =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费 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 ) 汲取( ) 锲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汲取:推敲: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一事无成:3.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论据: 论证: 4本文的

4、结构如何划分的? (二)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练习: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

5、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模式( ) 关键( )2解释词语根深蒂固:_持之以恒:_3以上文字节选自_,作者是美国_家_,他曾发表过_等著作。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_5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_6你觉得创造性的思维还需要那些条件?_7第六段“我对此完全赞同。”这句话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_8请你举一个生活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

6、解决问题的例子。_【我的疑惑】第二课时二、合作探究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练习: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

7、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

8、,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同样,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占领它。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旷野( ) 奥妙( )2.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3.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弟子们的回答为什么都不正确?4.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5.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6.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7.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观点。 【教学反思】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