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000453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3篇) (篇一)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市民营经济现状,推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5月份以来,在市政协副主席庹军的带领下,市政协县级政协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县区政协成立调研专班,在市内调研的基础上,又先后赴东南省份的芜湖市、*市、台州市、市等地考察学习,经反复座谈研讨,深入论证,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经济社会贡献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广泛分布于一、二、三产和基础设施、教育、

2、卫生、社会事业多领域。今年1-0月份,全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营业收入5006亿元,同比增长9%,累计实现增加值1720亿元,同比增长12.3%,从业人员230万人以上,占全市总人口的20%以上。我市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出口创汇、增加税收、稳定就业的主力军。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民营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科技实力持续提升。一是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年,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市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46项,授权专利227项。二是集群态势明显。我市九大专项工程中先进制造业

3、、油碱化工业、冶金建材业、食品医药业、纺织服装业、光电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的主体均为民营企业,截止*年10月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5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27家。三是新业态发展迅猛。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截止今年9月份,全市电商交易额完成457.5亿元,同比增长707%;跨境电商交易额66亿元,同比增长05%,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四是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截止目前,我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2159件,中国驰名商标15件,*省著名商标162件,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等个产品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位居全省第一。五是生产外向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主动参与“

4、一带一路”,木兰花家纺、淅减公司、金厦钢构、万家园等企业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泰国、柬埔寨、俄罗斯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三)发展后劲显著提升。坚持强投资、抓项目、调结构,不断蓄积民营企业内生力量,民营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一是民间投资不断增加。*年,民间投资完成662.48亿元,同比增加2.6%,占比达到85.74%。民间投资开始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倾斜,已从单纯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投资方式正在向以提高技术含量、跨行业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转变,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二是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截止*年月,全市106个固定资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占年

5、度计划投资的8.3%;我市列入省5818投资促进计划项目32个,完成投资64.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01%;37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1,高于全省28.4年百分点;09个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612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5,高于去年同期21.2个百分点,有力带动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三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32家,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15亿元。去年龙成集团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强,龙成、淅减、西保、牧原、福森、西泵等15家企业入选*省百强百高企业,入围数量居全省首位。 (四)政务环境不

6、断改善。各级各部门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服务和社会发展环境。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见、*市企业上市之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二是做好“放管服”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简政放权系列部署,取消、下放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年取消行政审批许可项目6项;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3项;取消调整和下放62项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持续开展产销、银企、用工和产学研“四项对接”活动,广泛开展“政策落实进企业”活动,积极为企业“讲政策、解难题、增信心、稳增长

7、”,有效解决了企业在经营、融资、用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市政府建立了年度纳税贡献大民营企业、纳税高增长民营工业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和两化融合发展”民营工业企业、民营功勋企业家评选表彰机制。年,共有27家民营企业、5家企业法人获得表彰,市财政对获奖企业共奖励资金150万元,提供财政贴息1000万元。今年,市财政共对53家民营企业支持科技创新贴息资金500万元,截止目前已全部兑现到位。西峡县规定优秀民营企业家可在县内享受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待遇。民营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

8、地看到,与我市在全省的经济大市地位相比,与省内其他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相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相比,我市民营经济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出口创汇、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近一个时期,我市一些部门领导和县区领导对新时代新常态下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滞后,没有把民营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对待,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解决民营经济转型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不到位。二是组织领导不到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不健全,

9、没有牵总协调统筹单位,政策执行上各部门自行其事,不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不能形成协调共管、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合力。*年3月,我省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许昌、*等市随后也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民营经济管理机构中小企业服务局仍设在工信委,职责不明确,编制仅有三人,难以有效指导、服务和管理民营经济发展。三是政策棚架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激活民间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没有结合实际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实施细则,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影响民间投

10、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突出。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比如我市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项目对民营企业准入还没完全开放,民营医院、学校、文化、养老机构也存在与公立两套标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市场主体较少,发展层次较低。一是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规模较小。截止*年底,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共有26.8万家,仅占全省42万家的65%。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582家,与*3.8万家,许昌.1万家相比差距较大,与*全省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发展层次低。截止*年底,我市民营经

11、济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22.2万家,民营企业只有460多家,全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90家,而我市每万人口拥有民营企业仅家。三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年,许昌市跻身全省民营企业0强有7家,其中森源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黄河集团、众品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而我市虽然有3家企业上榜,但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仅有龙成集团有限公司,超50亿元的企业只有牧原1家,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较少、整体实力不强。四是投资增幅下降。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外部环境不优等外部因素影响,自*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增速呈现下滑态势,*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速从*年的2.%下滑到了16%。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

12、的工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 (三)内生动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创新意识不强。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着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保守的落后观念,舍不得在创新上投入,缺乏做大做强的投资勇气和经营气魄,缺少创新创造精神。*省*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中,我市仅有22家企业入选。而*、*、*三地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全省前三,占全省总数量的.2。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少、层次低、人才缺。不少企业对平台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深,打造不力,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249家,但各类研发机构仅5家,70%企业未

13、建立研发中心。全省有1080家省级研发中心,*、*分别为188家、97家,我市仅有7家,差距较大。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少。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4%,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45家的.9,仅为*的/、*的1/3。以新材料、新能源、光电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仅为20左右,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9和14个百分点,高科技、创新型、引领型技术和产品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四)要素保障不够,企业经营成本偏高。“资金、土地、人才”要素保障仍是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成本高。在调研和座谈中,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尤

14、其向国有几大银行贷款难。另外,货款转贷成本高、贷款过程长,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现象也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目前银行基准利率为4.35%,但企业拿到手的利率都在1分到1分2之间,相对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同时,随着货币流通逐步收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催贷、抽贷、断贷的现象时有发生。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二是土地供给矛盾突出。一方面,国家每年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各级政府只能把有限的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大型企业、招商项目用地,中小企业基本申请不到用地指标,土地制约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已供建设用地大量闲置,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截止

15、目前,尚有8275亩闲置土地未得到处置。同时,调研发现,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中已投产运行多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今仍有6家拿不到土地证,8家办不下来房产证,对企业抵押融资带来了困难。三是人才匮乏。我市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知识产权、人才培育重视不够,在发展空间、经济待遇、生活保障上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就是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企业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民企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五)营商环境不优,企业获得感不强。一是环境不优。硬环境方面,我市园区规划和建设水平不高,缺乏大而统、承载力强、城市功能配套完善、条件优

16、越的大园区。市中心城区的溧河工业园区、龙升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起点低、承载容量小、产城融合缓慢,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企业入驻园区的成本越来越高。软环境方面,一些市县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存在歧视偏见,服务意识差,办事拖拉,执行政策随意性大,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较为普遍,“吃拿卡要”、搭车收费、以罚代管的现象屡禁不止。在调研座谈中发现,过半数民营企业对于各级简政放权、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和鼓励民间投资等优惠政策的获得感不强。二是诚信政府形象有待加强。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形象进度,滥用权力或不规范运作,致使一些承诺事项无法兑现,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某园区在企业进驻时,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