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999273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农村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王丽丹,王安珏,吴宁,方桂霞,司磊,江启成摘要 研究安徽省农村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脆弱人群的影响,寻找可能性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比较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老年人、儿童、低收入人群的致贫和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人群陷入贫困或加剧家庭贫困状况程度。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筛选脆弱人群陷入贫困或加深贫困的相关因素。 结果: 2009 年安徽省样本地区居民 OOP发生 后,儿童因病致贫率为 0.28% ,老年人群贫困发生率和平均差距人群比重高于其人口比重;老年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 25.58% ;家庭规模、抚养比、性

2、别比、年龄与OOP后发生贫困相关性。结论:老年人的疾病经济风险很高,男性的疾病经济 负担高于女性;家庭规模、抚养比和性别比对家庭发生先进卫生支出后是否陷入贫困有明显的影响。关键词 脆弱人群;现金卫生支出;致贫;影响因素1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在卫生领域,脆弱人群常是那些容易患病、不易获取医疗服务或新农合补偿的人群。本研究按照安徽省 2009 年启用的低保线1 196元/ 人 ?年作为贫困线,根据联合国的年龄划分标准,将小于或等于 14 岁的人群划 分为儿童人群,将大于或等于 60 岁的人群划分为老年人人群 1 。根据上述标准将其作为样本地区脆弱人群进行研究。依据项目设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

3、, 按照经济水平的不同随机抽取了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以下称新农合) 6 个试点县共约 3 149 户家庭、 9 800 人的2009 年(以下材料同)家庭经济生活水平状况(包括家庭年消费性支出、家庭成员人均消费性支 出) 、家庭成员基本状况以及卫生服务利用信息。2 结果与分析2.1 脆弱人群的致贫发生状况从结果来看(表1 、表 2) ,儿童人口的贫困发生率和平均贫困差距在现金卫生支出( out of-pocket health payment, OOP)发生前都略低于其人口比重;儿童的贫 困发生率在OOP 发生后翻了一倍,因病致贫率为 0.28% (0.56%0.28%) ;新农合财政补

4、偿后儿童贫困发 生率和平均贫困差距部分得到缓解。新农合补偿弥补了 0.16 (1.36-1.26) 元的贫困差距,占 7.35% ,但补偿后平均贫困差距的比重扩大0.2 个百分点(18.37% - 18.14%)。老年人群无论从贫困的发生率还是平均差距来看, 在总人群中的贫困比重中总是高于其人口比重(17.63%); 在OOP发生后,老年人群的贫困人口比重 反而从 26.67% 减少到 25.00% ;新农合补偿仅使其人群 脱贫率减少0.01% (补偿后的贫困人口比重24.90%) 。 OOP使老年人群的平均贫困差距增加了 1.46 元,新农 合补偿弥补了 11.06% 的贫困差距。低收入人群

5、是造成全人群贫困现象的主要组成部 分,新农合补偿后低收入人群的平均贫困差距缩减了 0.41 元,降幅为 2.59%; 但该组的贫困发生率和平均贫 困差距的人口比重分别增加了 1.65% 和 4.51% ,均有进一步向低收入人群集中的趋势。这提示了补助将贫困风 险进一步由低收入以上人群向低收入人群转移,也提示 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低收入人群的打击最大且效果深刻,且这种打击并没有很好的被新农合补偿所分担。2.2 脆弱人群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状况OOP 发 生 后 , 灾 难 性 卫 生 支 出 的 发 生 率 以 老 年 人 群 最 严 重(25.58%)( 表 3) ,低收入人群的发生率为 18

6、.67% 、位列第二,儿童中的发生率是老年人群的一半 左右。灾难性卫生支出平均差距结果(表3)也显示老 年人群承受的打击程度是最大的( 6.34 元) ,低收入人群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平均差距位列脆弱人群的第二(3.11 元) ,儿童的平均差距不足老年人群的 1/2 。新农合补助实现后脆弱人群的灾难性卫生发生率和 平均差距普遍呈现下降现象,分别下降了 20.41% 和 30.30% ,可见新农合政府财政补助对于遭遇深度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的辅助作用较好。新农合补偿中受益范围最大的脆弱人群是儿童,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 的下降程度达22.60%; 紧随其后的是低收入人群,贫 困发生率下降了 21.42

7、% 。脆弱人群中受益程度最深的 是老年人群,平均贫困差距缓解了 35.96% ;排在第二 位的是儿童(平均差距缓解了 30.18%) 。低收入人群在 新农合 受益面要好于受益程度。2.3 脆弱人群致贫影响因素分析将可能的贫困影响因素例如家庭年消费性支出、 抚养比、性别比等与在 OOP 后陷入贫困,作单因素相 关分析,寻找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可能性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4) 显示户主文化程度、家庭规模、抚养比、性别比、年龄几个因素与现金卫生支出后 发生贫困相关,其中户主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贫困呈负向相关,提示户主的文化的程度和家庭人数越多,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小。研

8、究以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后是否陷入贫困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 5 个有相关性统计学意义的因 素作为自变量带入 Logistic 回归方程,按照强迫进入 法、进入水准0.05 、剔除水准0.10 ,建立回归方程,分 析结果(不包括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显示家庭规模、 抚养比和性别比对OOP后陷入贫困有明显的影响,常数量的回归系数为-2.964;贫困与家庭规模呈负相关关 系,说明家庭规模是家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后陷入贫困 的保护因素(表5) 。研究结果提示家庭中非劳动力人口和男性成员人口 数多会导致家庭致贫风险和发生率的提高。这可能与卫 生服务利用上存在性别差异有关,男女在门诊利用率和 住院利用率上

9、的比例分别是1:1.09 、 1:1.13 ,人均住院 费用男女比是1:0.86 ,男性在卫生服务利用上高于女性,在住院卫生支出上高于女性,说明男性的疾病经济 负担要高于女性。家庭水平没能进入影响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回归方 程,这与一般认识不一致。加上富裕家庭比贫困家庭的 家庭卫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平均差距更深, 都表明并非 富裕家庭真的比贫困家庭遭受了更加沉重卫生支出的灾难性打击, 而是由于某些原因, 掩盖了现金卫生支出对贫困家庭的沉重打击,一是贫困家庭面临疾病时,由于 经济能力受限被拒之于现金卫生支出和新农合报销补偿 门槛之外;二是相同金额的医药费用挤占 了贫困家庭更多的非食品性消费支出的比例;

10、三是以消费性支出衡量家庭的消费能 力,造就了一些“假冒”的富裕家庭,掩盖了家庭经济水平分组的真实构成。3 讨论3.1 利用农村社区和家庭力量增强家庭抵 抗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 从研究结果看,老年人面临的疾病经济风险很高, 新农合补偿仅缓解了老年人 11.06% 的贫困差距,补偿对于老年人来说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老年人多发慢性病,其病程长、易发并发症、对日常生活影响大3 ,服 用的药物有很多超出新农合的报销范围有关。在经济和 身体机能双重压力下,低廉、高质的基层卫生服务是老 年人群的主要需要方向。组织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力 量开展、定期健康体检、尽快实施居民健康档案,认真完善落实老年人、儿童为重点

11、的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针对农村居民常见慢性病,开展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和生活方式的修正等健康教育,对维护和改善老 年人的生存质量,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表!脆弱人群黄困发生率比较儿更0.2S1.000.562M0.5019.6K61老人04126.670.6525W0.6324.9()17.63低收入人群1.53100.001.5358.591.5360.241.53表2脆弱人群贫困平均差距比较人群分组口。P前补偿前补偿后人口差距比重(%)差距比重晚)差距比重吃?)比重儿童-0.6217.07-136IS 14-1.26183718.61老人-0,8021.

12、S4-226 30118-21M293617.63低收入人群364100.005.4172,33-5.2776,84J.53i侬人加0np前 补偿前 补偿后 人口AlJ 7 LJ发生要比里 发生妻比重 发生率比重 比重表3脆弱人群突底性卫生支出情况比较界定标准40保州%人群分组发生率平均差距补偿前补偿后下降程度补偿前补偿后下降程度儿童I3.EU1ft. 1422,602.85I.9Q30.1S老人25.5SILLS17.206.344.0625 96低收入人群18.6714.6721.423.112,3424.76低收入以上人群119912.4022,453.672.4134 J3表4 OOP

13、后黄困的影响因素分析因素变量定义性别男*女0.714户主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小学;中学;大学及其以上-0.0220.030*家庭规模h 2; 3; 4; 5; 6; 1-0.051Q,o(xr儿童人口数1; 2; 3】4-0.0070.4i老年人口触h 2; 3; 40.0200.054抚养比01 ; 2 ; 3; 4; 50.0440.000性别比0 1 ; 2 ; 3 ; 4 ; 5 ; 60.0570.000,T年龄1岁)(MO; 40T9; 50-59; 60 以上-0网(J.394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元)O1 1961 1 197-5 316; 5 317 以上-O.tKM。一恻京示出

14、仇0工*示代0 001表5 (MU,旧贫困的多元Ingi*所回归分析偏回归变量 系数家庭规模TUm 抚养比().467性别比0.422常蚊-2.9M株准误Wald P OK 00703N9940 0000 66gO.5S30.76732,749OfW|.59fiJ.36()J.S730.0M723.677OJKK)1 5251.237J.8070.34275,0140.0000.0523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规模是因病致贫的保护性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方 式的变化,进城打工是很多农村居 民尤其是中青年男性的生活方式,农村 常住人口多时老 幼及妇女,这种家庭成员结构也变相地提高了家庭陷入 灾 难性卫生支出及贫困的风险。特别是孤寡老人,生活上缺乏必须的照料、对卫生服务的利用能力有限、疾病 风险无法被其他家庭成员分担,增加了 老年人和特困人群如五保户的致贫风险。互帮互助是我国传统美德,可尽 可能地利用农村社区的力量,充分发挥邻居、亲属、村民委会等社会资本的作用,帮助老人、特困人群、留 守儿童等人群抵御沉重疾病经济负担的 侵袭。3.2 面向弱势群体,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调查发现,样本地区中大笔的医药卫生支出大多发生在相对富裕人群,新农合补偿后有76.84%的平均贫困差距发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