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新课标(无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99753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新课标(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新课标(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新课标(无答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试题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

2、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读拼音,写词语。其实,任何一门

3、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hubn rn mo yn q y ben zheng jing二、 比一比,再组词。 瓣( ) 耍( ) 仰( ) 评( ) 辫( ) 要( ) 柳( ) 坪( )三、 多音字组词。 sh

4、( ) hun( ) shn( )似 晃 盛 s ( ) hun( ) chn( )四、 手拉手,找朋友。(连一连)甜蜜的 枝干 一所 槐米淡淡的 石级 一片 照相笔陡的 清香 一张 草地粗壮的 微笑 一簇 学校五、 选词填空。 观察 观望 观看1、平时,我们要多留心( )周围的事物。2、今天下午,我们( )了精彩的马戏表演。 漂浮 飘扬 飘荡3、金色的田野里( )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4、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 )。六、 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下划线的词,写在括号里。1、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 )2、槐树的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 )3、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 (

5、 )七、按要求写句子,我能行。1、我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改为“被”字句)2、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出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修改病句)八、填空。1、路人借问( ),怕得鱼惊( )。2、我( )向峰顶爬去,一会儿( )铁链上,一会儿( ) 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3、蓬头稚子( ),侧坐( )草映身。第二部分:阅读知识积累与运用九、 阅读。(一) 爬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看) 啊 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笔直)的石级 石级边上的铁链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真叫人(发颤、发抖)1、 为文段加上标点。2、 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3、 这段话告诉我们天都峰的特点之一是 ,从“ ” 这里可以看出;特点之二是 ,从“ ”这里可以看出。4、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这里的“似乎”能拿掉吗?为什么?5、 用“似乎”造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