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99663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县一中初三语文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第七单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荣县一中初三语文(九年级上)文言文及诗词过关练习第二十五课 论语十则一、 文学常识。选自_。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_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属于_散文。孔子,名丘,字仲尼,_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提出“仁”的学说,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被誉为“_”,与孟子合称“_”。二、 词语解释。1、 省_;2、身_;3、忠_;4、信_5、传_;6、贤_;7、齐_;8、陋巷_;9、枕_;10、肱_;11、饭_;12、疏食_;13、弘毅_;14、川_;15、舍_;16、三军_;17、夺志_;18、美_;19、恶_;20、一言_;21、行_;22、其_;23、恕_;24、笃志_。三、句子翻译。1、饭疏食_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_。四、体会“之”字和“而”字的用法。1、之 曲肱而枕之_;君子成人之美_;可以终生行之者乎_。2、而 为人谋而不忠乎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曲肱而枕之_;不义而富且贵_;任重而道远_;博学而笃志_。五、体会下列各词的特殊用法并解释。1、吾日三省吾身 日_;2、传不习乎 传_;3、饭疏食 饭_;4、见贤思齐焉 贤_。六、古今异义。1、恕 古义_ 今义_ 2、疏 古义_ 今义_3、夺 古义_ 今义_七、课文理解与运用。1、归纳各则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2、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3、 这十则

3、内容涉及了为人处世的三面内容试用小标题加以概括。_;_;_。第二十六课 孟子二则一、 文学常识:鱼我所欲也选自_,富贵不能淫选自_,孟子,“四书”之一,是战国中期_所著,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跟论语一样同属_体。二、 词语解释。1、 得兼_;2、苟_;3、如使_;4、辟_5、 由是_;6、生_;7、呼尔_8、 行道之人_;9、蹴尔_;10、辩_11、 加_;12、得_;13、本心_;14、由_15、 广居_;16、正位_;17、得志_18、 大道_;19、淫_.三、 句子翻译。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2、 得我与_四、 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4、并解释。1、 故患有所不辟也: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4、乡为身死而不受_五、 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1、 一豆羹 豆 古义_;今义_ 2、何加焉 加 古义_;今义_3、不可以已乎 已 古义_;今义_4、富贵不能淫 淫 古义_;今义_六、指出下列各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1、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_;有不为也_;乡为身死而不受_2、而 呼尔而与之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3、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_;万钟于我何加焉_4、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呼尔而与之_七、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是_。2、第一段是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证明,此段可以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患有所不

5、避也”。此层用了_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_。第二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此层用_论证,进一步从_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第三层是最后一句,强调了“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_的人没有丧失罢了。3、第二段是_论证,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第三段也是_论证,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这一段作者用了_、_和_三种修辞手法进行阐述和论证。此段和第二段从结构上看是_的,是互为_的,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4、富贵不能淫中的名句是_,诠释了孟子心目中的大

6、丈夫。第二十七课 订鬼一、 文学常识:该文选自_,作者是_时唯物主义哲学家_。二、 词语解释。1、 订鬼_;2、为_3、 存想_;4、何由_;5、寝衽_;6、效_7、 虚见_;8、传_;9、顾玩_10、 庖丁_;11、用精_;12、至_;13、绳纆_14、 困剧_;困_;剧_;15、妄_;16、精_17、 泄_;18、夫_;19、据_;20、案_;21、俱用_三、 句子翻译。1、 致之何由_;2、无非马者_;3、用精至矣_;4、同一实_。四、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 昼日则鬼见_;2、据案其身_。五、 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1、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_;2、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_;3

7、、 何以效之_;4、犹伯乐之见马_;5、见鬼之来_。六、 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1、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思念 古义_;今义_2、 何以效之 效 古义_;今义_3、 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夫人 古义_;今义_七、 指出下列各词的不同意义。1、 至 二者用精至矣_;畏惧鬼至_2、 精 二者用精至矣_;夫精念存想_3、 用 二者用精至矣_;俱用精神_4、 实 未必有其实也_;同一实也_5、 见 存想则目虚见_;昼日则鬼见_八、 指出下列各词的特殊用法。1、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病 _;2、初疾畏惊 疾 _3、 觉见卧闻 见_;闻_九、 课文理解。1、 第一段_。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_”,而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