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988847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说明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装置(计算机控制)说明书天津大学化工技术基础实验中心2003年 5月一、实验装置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本实验装置是以空气和水蒸汽为介质,对流换热的简单套管换热器和强化内管的套管换热器。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i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0.4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 中常数A、 m的值。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 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m准数关联式 Nu=BRe中常数 B、 m 的值和强化比 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实验装置的主要特点如下:1. 实验操作方便 , 安

2、全可靠。2. 数据稳定 , 强化效果明显,用图解法求得的回归式与经验公式很接近。3. 水 , 电的耗用小 , 实验费用低。4. 传热管路采用管道法兰联接 , 不但密封性能好 ,? 而且拆装也很方便。5. 箱式结构,外观整洁,移动方便。二、强化套管换热器实验简介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1 所示,螺旋线圈由直

3、径 3mm 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图 1螺旋线圈内部结构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 与管内径 d 的比值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式,其中 B 和 m 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NuB Rem 的经验公采用实验3-1 中的实验方法确定不同流量下得Rei 与 Nu i ,用线性回归方法可

4、确定B和 m 的值。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式是:Nu Nu 0 ,其中Nu 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0 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Nu Nu 0 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三、设备主要技术数据1. 传热管参数 : 表 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实验内管内径di( mm)20.00实验内管外径do( mm)22.0实验外管内径D i(mm )50实验外管外径Do( mm)57.0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 m)1.00强化内管内插物丝径 h( mm)1(螺旋线圈)尺寸节距 H ( mm)40加热釜操作电压200 伏操作电

5、流10 安2. 空气流量计(1)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空气流量由公式1 计算。Vt 020.034 ( P)0.51其中,3Vt 0 - 20 下的体积流量, m/h;P- 孔板两端压差, Kpat1 - 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 3。(m3/h) 与压差之间的关系。V (m 3/h)(2)要想得到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则需按下式计算 :273tVVt0273t20其中, 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3/h ;t- 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t1- 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3.温度测量(1)空气入传热管测量段前的温度t

6、1 ( ) 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2)空气出传热管测量段时的温度t 2 ( ) 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3)管外壁面平均温度tw( ) 由数字式毫伏计测出与其对应的热电势E(mv), 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 再由 E 根据公式 :tw( )= 1.270523.518 E(mv) 计算得到。4.电加热釜是产生水蒸汽的装置, 使用体积为7 升 ( 加水至液位计的上端红线),? 内装有一支2.5kw的螺旋形电热器, 当水温为30时 , 用 200 伏电压加热 , 约 25 分钟后水便沸腾, 为了安全和长久使用 , 建议最高加热( 使用 ) 电压不超过

7、200 伏 ( 由固态调压器调节) 。5.气源 (鼓风机 )又称旋涡气泵, XGB 2 型 , 由无锡市仪表二厂生产, 电机功率约0.75 KW( 使用三相电源 ), 在本实验装置上 , 产生的最大和最小空气流量基本满足要求 , 使用过程中 ,? 输出空气的温度呈上升趋势。6.稳定时间是指在外管内充满饱和蒸汽, 并在不凝气排出口有适量的汽( 气 )? 排出 , 空气流量调节好后 , 过 15 分钟 , 空气出口的温度t 2 ( ) 可基本稳定。四、实验设备流程图:见附图所示。五、实验方法及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 , 检查工作 .(1) 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2) 向冰水保温瓶中加

8、入适量的冰水, 并将冷端补偿热电偶插入其中。(3) 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4) 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5) 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2. 实验开始 .(1) 一段时间后水沸腾 , 水蒸汽自行充入普通套管换热器外管,观察蒸汽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标志着实验可以开始。(2)约加热十分钟后, 可提前启动鼓风机, 保证实验开始时空气入口温度t 1( ) 比较稳定。(3)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 ,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 当旁路阀全开时, 通过传热管的空气流量为所需的最小值, 全关时为最大值 ) 。(4)稳定

9、 5-8 分钟左右可转动各仪表选择开关读取t 1,t 2, E 值。 ( 注意:第 1 个数据点必须稳定足够的时间)(5) 重复 (3) 与 (4) 共做 710 个空气流量值。(6) 最小 , 最大流量值一定要做。(7) 整个实验过程中 , 加热电压可以保持 ( 调节 ) 不变 , 也可随空气流量的变化作适当的调节。3转换支路,重复步骤2 的内容,进行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测定数据。4 实验结束 .7 10组实验(1) 关闭加热器开关。(2) 过 5 分钟后关闭鼓风机 , 并将旁路阀全开。(3) 切段总电源(4) 若需几天后再做实验 , 则应将电加热釜和冰水保温瓶中的水放干净。五 . 使用本

10、实验设备应注意的事项1由于采用热电偶测温,所以实验前要检查冰桶中是否有冰水混合物共存。检查热电偶的冷端,是否全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2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3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即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控制阀之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4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控制阀。5.

11、电源线的相线 , 中线不能接错 , 实验架一定要接地。6.数字电压表及温度、压差的数字显示仪表的信号输入端不能 开路 。六 . 附录1. 实验数据的计算过程简介 ( 以普通管第一列数据为例 ) 。孔板流量计压差P =0.20Kpa 、进口温度t 1 =33、出口温度t 2 =74.60 壁面温度热电势 4.23mv 。已知数据及有关常数 :(1)传热管内径di (mm)及流通断面积 F (m2).di 20.0( ), 0.0200 ( );F ( di2) 4 3.142 (0.0200) 2 4 0.0003142( m 2).(2)传热管有效长度 L( ) 及传热面积i2s(m ). L

12、 1.00 ( )si L d i3.142 1.00 0.0200 0.06284(m 2).(3)t 1 ( ) 为孔板处空气的温度,为由此值查得空气的平均密度t1 ,例如:t 1=33,查得t 1 =1.153 Kg/m 3。(4) 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平均物性常数的确定.先算出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t ( ) 为简化计算 ,取 t 值为空气进口温度t 1( ) 及t1t233 74.6出口温度 t 2( ) 的平均值 , 即 t2=53.80 ()23);此查得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 1.08 (Kg/m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Cp 1005 (J KgK);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导热系数 0.0285( K);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粘度 0.0000198 (Pa s );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普兰特准数的0.4 次方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