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98731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古诗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古诗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古诗文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古诗文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教学设计(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了弘扬我们该传统文化,引导广大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南靖县教育局于5月5日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举办了古诗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比赛分城镇组和农村组,共有17位教师参赛,经过评委的公正评判,评出了一等奖三节课,二等奖七节课,三等奖十节课。本次比赛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参赛率高,县城、农村各中心小学都派代表参赛。二是受益面广,各中心小学派出60多位教师观摩了这一比赛活动。三是教研力度大。参赛的十七节课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激趣、导读、感悟、陶情、拓展都用得恰到好处,充分了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1.长相

2、思教案设计主教者: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燕萍【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

3、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4.解题。质疑。(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二)初读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4、聒 更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3)小结学法。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三)读懂长相思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

5、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生:作者远离家乡。师: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

6、,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4.想象词的意境。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

7、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学生写片段。)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

8、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四)拓展。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

9、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

10、说问“夫”)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 ,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

11、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五)作业。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板书设计:长相思身在征途心想故园心系祖国长相思教学反思南靖实验小学 张燕萍今天,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

12、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

13、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

14、温馨、安宁和祥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2.牧童教学设计南靖县实验小学 吴阿莉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

15、。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1. 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