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98728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 人民版(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6河南郑州质检)周礼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实行 B.分封制的实行C.井田制的实行 D.封建礼制的实行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周朝把城邑分为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符合分封

2、制的特点,故本题选B。答案B2.(2016河南信阳模拟)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C.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解析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追求“事宗庙”“继后世”而不是追求物质,故A错误;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C正确;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C3.(2017江苏南京、盐城模拟)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

3、,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解析注重血缘纽带体现的是“族约”的主要特点,不是功能,故A项错误;“族约”主要是为了约束家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家族的“族约”,因此强化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等内容有利于凝聚宗族,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湖南郴州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

4、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湖北宜昌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

5、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B6.(2016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联考)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据此可知,三省体制有利于()A.政治决策的民主化 B.宰相参与决策C.决策程序的简化 D.加强

6、中央集权解析在三省六部制下,由于三省长官宰相参与决策,使得“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B项正确;“民主化”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与中央集权无关,D项错误。答案B7.(2017广西柳州模拟)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解析尚书省是行政命令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诏

7、令,故B项错误;兵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部门,故C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故D项正确。答案D8.(2016江苏苏锡常镇模拟)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B.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解析“共管”与材料中“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不符,故A项错误;有制约性,与材料中“宰相说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相符,故B项正确;“这则记载”只是个

8、案,难以表明制度具有公平性,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下, 科举制度就是为皇权服务,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福建福州模拟)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解析强干弱枝是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官吏任职问题,并未涉及分散军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的治国方略是重文轻武,故C项正确;守内虚

9、外是指强化京师附近的守卫,而虚化边疆地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6吉林白山三模)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帝室权威解析根据明朝律法:若“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即判定为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可知是防止吏治腐败为出发点,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宰相权力削弱,排除B项,C项中“完善”在题干中不能体现,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答案

10、A11.(2016湖北七校联考)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宋神宗想通过御史唐垌对王安石的弹劾,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正确;根据“胡说一通”,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王安石“刚愎自用”,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职责本应是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而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体现的是监察

11、制度的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6海南“七校联盟”联考)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如右图)。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解析材料“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体现了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和震慑,A、B、C项与此无关,均排除。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主要掌管监

12、察权,故答案为D项。答案D13.(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符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战国 B.秦、汉、魏、晋C.隋、唐、宋、元 D.明、清解析据材料“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尚未形成宰相制度,故A错误;据材料“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宋、元时期君权与相权互为节制,故C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

13、六部,清朝沿袭明制,不设丞相,D错误,故选C项。答案C14.(2017四川乐山一诊)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解析商鞅变法有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不能直接说明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14、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的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故D项错误。答案C15.(2017广东惠州调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解析“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

15、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A16.(2017湖北荆州模拟)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州属于监察区域,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刺史制度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刺史制度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故C项错误;据材料“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可知刺史制度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7.(2017浙江嘉兴模拟)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