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982469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墨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平面设计摘要: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得到许多启发。传统的水墨元素在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已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描绘物象,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并与诗词、书法和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引起了设计师的高度重视。曾经在包豪斯执教的瑞士设计师约翰伊顿,就认真研究过中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绘画理论,并要求他的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韩国著名设计师安尚秀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谈起他的设计理念,引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中的两个术语“计白当黑”和“虚实相生”,肯定了在他的极具现代感的设计中,有着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以及中国哲学的影响

2、。捷登设计总监认为,水墨画对他最大的启发,在于画家处理空间与处于空间之中的物体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视觉传达设计是可以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得到许多启发的。一、在设计中体现水墨艺术的含蓄美运动生成变化的自然规律,造就了中国设计艺术以流动转折的线条和水墨色彩舒缓的韵味来感叹生命之无限,追求出神入化之功力,显出自然之天性使然,顺气流韵,体现了传统美学含蓄的意念。含蓄体现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重视内蕴,看中言外的意味,体现的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是一种悠长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含蓄,即隐而不露、藏而不显,是内敛的、不声张、不外露。设计中的含蓄,在更多时候,“隐藏”是为了更好地“显露”

3、,勾起人更幽深、更幺远的用意,显出那更丰富、更感人、充满内蕴的世界。因此,含蓄美更注重的是内心体验的审美方式。这种内在的精神要比表面形式深刻得多,重要得多。越来越关注文化精神内涵,已成为当今世界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含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美,二是意韵美。朴素美主要表现在构思、色彩、构图上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笔墨艺术取决于艺术家别出心裁地运用点、线、面及黑白形体的曲直、刚柔、疏密、大小的对比穿插,从而产生富有音乐色彩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产生强烈、明快的视觉效果

4、。笔墨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正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笔墨的朴素美,在中国平面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捷登平面设计师的作品,大量运用了中国山水画水墨、书法、印章等典型的艺术元素,表达出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创造出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的上乘之作。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就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并融合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包含靳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浓墨榜字,或行云流水,或憨态可掬,或自由自在,或木讷若拙,无不契合“行”“坐”“睡”“吃”“玩”等人生之真谛。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 不仅能充分表达出

5、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也能更好地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许多设计师都将注意力转向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 这种回归意识和民族意识与设计意识相结合, 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心理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审美特征的强化。视觉传达设计师张小平说:“在设计实践中把握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种使命。” 2007 年在中国广告协会的支持下,他和 8 位中国本土的广告公司老总出资举办了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提出的话题是:“如果二十年前我们不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那是我们无知,但在今天,我们还不重视、发现和传播中国的文化,那是我们的无能。”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应立足于

6、透视形式把握其精神。“继承”要求我们更多地去关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将其内涵化为修养,然后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价值取向上,继承是本原,超越是其走向。“超越”就是在设计中对本土化肯定的同时,还要不拘泥于传统的樊篱,多借鉴国外一些精妙设计,多留心国际审美时尚,从形式上升华,形成同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二、视觉传达设计中水墨元素的应用现代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真正民族化,就要借鉴传统。把水墨元素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高。中国水墨艺术元素以创新的手法出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够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意蕴,加强民族化的风格特点。中国画是黑墨白纸两种材料组成的黑白体系, 利

7、用宣纸的吸水融合与渗化特性,自然形成明暗层次和块面的变化。水墨的比例、磨擦力的强弱、纸绢的吸水性大小,均与此相关。古代很多有成就的书家的创新是从用墨浓淡开始的。如董其昌用淡墨,追求古淡的韵味;王铎用涨墨,酣畅淋漓;吴昌硕作书用糊墨;虚谷作书用焦墨,将浓遂枯。以书入画,其墨色的表达较书法更为丰富,有五墨六彩之效。所谓“五墨”,是从浓到淡的五个用墨层次,包括焦、浓、重、淡、清。所谓“六彩”,就是“干湿”、“浓淡”、“黑白” 三对水墨对立所构成的矛盾。图形设计中,常利用水墨自然渗化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形状和色调,或轻描淡写,或一气呵成,水墨形态变化与抽象线条的运动,可有异曲同工之妙。鉴于水墨的特性, 一

8、些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自然而然地的融入了水墨元素。在标志设计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标志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分支, 其造型变化的处理上都有一定寓意蕴涵在里面。透过标志的形,不仅折射标志公司的企业理念及性质,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例如, 1998 年“北京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的获奖作 品,沈浩鹏设计的“上海平面设计师专业委员会标志”,以浓墨 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作为背景,中间用美术字点明主题,墨迹 与字体形成图与地的关系,墨中有字,字体具有几何性,墨点具有扩张性,两者相互映衬,具有美感。透过这些标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中固有的水墨元素被应用到现代设计中。这样的设计作品,

9、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水墨艺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许多优秀设计师把水墨要素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充分展现了水墨艺术的无穷魅力。譬如,看靳埭强先生的海报作品,往往夺目而来的是那气贯长虹的灵韵水墨,或如蛟龙,破纸欲出,或如处子,意守静笃。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蘸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的优美的轨迹,那些由黑色到灰色呈现奇妙的浓淡度,使人感到东方心魂的跃动。那简洁的画幅,以蜿蜒游动的造型设计成的海报,虽并不奇拔,却有一种魂萦梦绕,需要发倍投问的依依之感。把水墨融入设计是靳埭强的独创,而水墨所承载的东方神韵更是靳先生性灵之所依。在服饰与文化

10、主题海报作品中,他为了表现文化的主题,以一把有漆绘的竹尺表现服饰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尺子就是生活中存在的线的形象,加上以水墨绘成的圆弧线与勾状的自由弧线,组合成衣架的图像。中英文标题的处理,又运用了以短幼线组成的虚线,象征缝纫机缝制成的直线,突出了服饰的主题。悼念保罗兰德的海报是运用两组相异的字体构成, 即窄长形黑体排成的保罗大师的姓氏,再用水墨写成的笔画构成他的名字,成为两组对比的基本形,构成纵横互叠的画面,融入了东方文化的神韵。靳埭强的“互动”主题海报,以“互”字的简洁笔画,上下倒对,对称均衡,产生似太极图般对比中互相融合的效果。笔画结构的中央加入圆石,成为眼形,配合两个虚拟的脸型,看似头脑

11、互通的幻觉,表现了人与人的互动主要在于思想的交流。旋转不息的笔画与空白造成气韵流动、虚实互动的感觉,以水墨艺术形式表现了东方文化与现代思想观念的互动。作为传统艺术媒介的水墨艺术, 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水墨如能很好地与视觉传达设计相融合,这对于水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视觉传达设计要想更好地发展,无疑需要提升自己的创意,与水墨艺术走得更近一点,不是一件坏事。世界上的事物万紫千红,异彩纷呈,创意思维与设计的方法也必然是无穷无尽的。中国有句古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重要的是追求,不断探索创新。不管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还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都需要现代阐释,需要创作性的转换。艺术之圈

12、如果圈得太死太板,难免走向自己的反面。我们要自觉创造培养创造性的环境。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能不断发展,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只有立足于文化传承的艺术与设计, 在世界范围内才会拥有显赫的地位与价值。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要从历史的具体性和差异性中创造出不同于西方经典的新型艺术, 水墨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渗透,从而使作品独具一格,还需要不断努力。参考文献:1 李峻 . 中国画语言与表达 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2 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3 李砚祖 . 创造精致 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4 龙瑞 . 水墨研究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