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98090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教育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新潮,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在建构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皮亚杰的“学习是主客体相互活动中形成的”以及“学习的实质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涵盖着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维果斯基的知识来源于社交和“最近发展区”也为建构主义提供重要启示。另外,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建构主义虽然划分为六个流派,分别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总的来说,所有的建构主义都信奉同样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

2、,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比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通过总结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人的经验了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而不是“牛顿发明了牛顿第一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是客观存在着的,只是被牛顿找到而已。而在“牛顿第一定律”发现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是需要力来维持的”这一“真理”一直沿用几千年。因而,不存在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知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也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假如牛顿只是被1 动地接受知识,而不

3、是主动地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实验,就不会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现象或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知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发展的,演化的。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知识强调主观性,个体性,相对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主体也不可能对别人传递的知识原封不动的吸收。主动的关键在于,学习者通过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来衡量他人提供的知识的意义。比如我们告诉小孩这是一辆小轿车,那是一辆大卡车慢慢儿的,

4、小孩会自己总结出四个轮子在路上跑的就是车。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还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也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他们所走进的世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他们的头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概念、自然界的特征以及物体的运动等。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所以科学的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和沟通的方式进行。大家提出不同看法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解决问2 题,澄清疑虑,形成正式

5、的科学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先前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据此来引导学生调整或丰富自己的理解,是与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的、反省的、互动的过程。这样,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就不复存在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6、,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学习者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情感就更不能传递了。时刻关注、子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成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既扩展了学习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关于知识、3 学习的本质认识,而且对于教学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对我国来讲,教育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改变传统的教授教

7、育、接受教育,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让教育成为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是学习成为人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积极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不可否认,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在思想根基上充满着主观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以及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有些观点可以借鉴,有些则值得商榷。比如学习结构没有客观一致的标准。存在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这对课程设计和学科结构的教学带来了难处。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