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97832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吴江区初三中考模拟考试语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3届初三中考模拟考试 语 文 2013.5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部分,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答题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第一部分(26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chi) 热 挑(xn) 如愿以(chng) (la) 俱寂2下面一段话中

2、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大型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副副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泌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荫、佳木葱笼的园林中。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 )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子曰:“ ,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论语)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3、焉。(周敦颐爱莲说)4名著阅读。(5分)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因为什么事情惹了麻烦而不得不离开小人国?(2分) (2)阅读下面内容,分别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人物。(3分)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5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概括飞机“垂直起降”的优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3分)航母空间狭小,垂直起降的舰载机与常规飞机具有很大不同,不需要专门的机场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只

4、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飞和着陆,所以在战争中飞机可以分散配置,便于伪装,不易被敌方发现,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战场生存率;即使在被毁坏的跑道上或者是前线的简易机场上也可升空作战,对敌方的打击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第二部分(4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9题。(8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乙】于是入朝见威玉,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

5、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愿陛下亲之信之 事列神仙之传(黄鹤楼) B皆以美于徐公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D王之蔽甚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7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革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8请你分别说说【甲】段文字中“未尝不”和【

6、乙】段文字中三个“莫不”的表达作用。(2分) 9请了解文章说说诸葛亮与邹忌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和方式有何不同。(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能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 民怪之,莫能徙。 阅读下面幽径悲剧一文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8分) 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

7、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

8、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土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9、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文字有删改)11“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什么?(2分,不超过20字) 12本文重在写幽径的古藤,但第段中都写到了其他藤萝,其作用是什么?(3分) 13请简要赏析文中第段画线部分的句子。(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7分)享受思考的乐趣马世海 生活如旅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更好地品味生命的美好,觅得怡心的美景。 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绕过一道弯,多角度观赏那难得一见的美景。

10、多角度思考,方能观察事物之全貌,品难见之美景。关于人生,我们也不妨多角度地去思考一番;我们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可以是最可爱的;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可以是最勤奋的;也许不是最富有的,但可以是最充实的;也许不是最顺利的,但可以是最乐观的。这一切表明,角度犹如思考的魔方。 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给思想设一个驿站,停下来细品容易被忽略的美景。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是一定的,增加生命韧度、扩充生命容量、彰显生命意义,需要思考的积淀。同样的环境、相似的经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差异?原因众多,但核心就是思考的差别。有人问牛顿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我的成功归功于静心的思考。”生活的素材犹如米粒,思考的深度决定了

11、人生的高度。 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爬上一个坡,到山巅去欣赏一览无余的美景。一个视野狭隘的人,只能在船头感叹眼前的惊涛骇浪;_。思考就是那根桅杆,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任何知识和经验不经过萃取提炼都难以彰显其价值。萃取提炼的过程就是思想攀登爬坡的过程。 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思考,是一种意志的磨炼,一种心灵的修行,一种品格的锻造,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执著坚守。让我们尽情领略思考的美景、享受思想的盛宴吧。 (选自广州日报2010年12月29日,有改动)14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5仔细阅读上下文,补写出横线处所缺的句子。(2

12、分) 16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怎样才能享受思考的乐趣?(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17分)水车郭远辉 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驼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

13、农各户,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碗,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和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在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