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公园景点介绍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97730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溪公园景点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花溪公园景点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花溪公园景点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花溪公园景点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花溪公园景点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花溪公园景点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溪公园景点介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溪公园宜人的高原明珠基本概况花溪公园是贵州省著名风景区,其地处黔中腹地,位于城市 中心,交通极为便利。在贵州众多的风景区中,花溪公园素以 景色秀丽天然,山水宁静怡人,人文积淀丰厚著称,因而享有 “高原明珠”的美誉。公园所在的花溪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 系的分水岭,丰富的水资源与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山 环水绕的美丽景观。平均海拔1140M,年均气温14.9 C,冬无 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清新宜人,具有生态“大 氧吧”、天然“大空调”的美称。自然公园公园园内清溪蜿蜓穿流,群山环绕,四季绿荫掩映、繁花飘 香,绿地率达93%,是游客休闲消暑,度假旅游的佳所。园内 主要景点有:尚武俱

2、乐部、棋亭、坝上桥、柏山亭、憩园、清 晖楼、防空亭、碑亭、麟山飞云阁、平台、黄金大道等处。这 些景点分布于园内各处,点缀了公园秀美的山水。花溪河上坝 上桥、百步桥瀑流轰鸣、飞珠溅玉;芙蓉洲、放鹤洲溪流宁静、 青渚点点;群山之中麟山、龟山、蛇山、凤山怪石嶙峋、古藤 漫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此外松梅园、红枫园、玉兰园、碧 桃园、樱花园、桂花园、牡丹园四时繁花、姹紫嫣红。春天百 花争艳,夏日荷风送爽,金秋桂子飘香,隆冬梅花清馨。陈毅 元帅诗云:“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 镜,几步花圃几农田”,正是花溪公园美景的惟妙写照。生态公园丰富的水体、温润的气候,使风景区植物种群繁多,鸟禽也

3、 乐于栖息,特别是花溪河上的小洲、浅滩,野鸭水鸟追逐嬉戏, 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另外,花溪河水资源充足,年平均天然 径流量9.84亿m3。水质优良,清澈见底,达到II类地面水水质 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点。清幽碧绿的花溪河 水,依山顺势,蜿蜒曲折,深深浅浅,极尽变化。河内鱼虾潜 游,河岸绿荫花影点缀,俨然一幅绘之不尽的美妙画卷。2009年12月3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作为十里河滩线 上的重点湿地生态观光保护区,花溪公园将借机顺势,为保住 青山绿水再谱新章。人文公园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花溪山水,对花溪美不胜收的风景 赞不绝口

4、以来,花溪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清乾隆年间,花溪白 杨寨乡贤周奎及其子孙提倡风雅,经营山水,改狮子山为麟山, 并修建“飞云阁”,同时,在溪流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 浅者为洲,修隙地为屿”,形成了 “周家花园”,即今日花溪公 园之初貌。民国时期,经贵阳县县长刘剑魂逐步经营,始成风 景区,并由何应钦提名“中正公园”,于是渐成黔中胜地,前来 游览之人络绎不绝,也因此印刻了诸多的人文历史印记。花溪公园原名“中正公园”,始建于1937年,但实际上它的 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明代中期。在经历了明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四个发展时期之后花溪公园才逐步发展成为集自然风光、名 胜古迹、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同时亦是

5、集吃住行,游 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接待服务景区。景区曾接待过周恩来、朱德、 陈毅、董必武、朱镕基、蒋介石、何应钦、冯玉祥等多位国共重要领导,徐霞客、巴金、徐悲鸿等诸多旅行家、文人墨客也 在此踏迹留踪,是我区旅游产业的一大支柱。公园具有历史背景的摩崖颇多,其中麟山“生聚教训”摩崖 为何应钦取“汇聚千万国民鲜血、生命换来的警醒教训”之意 而提,意在激励人们发扬卧薪尝胆精神,不忘国仇家恨;龟山 防空亭“无防空即无国防”摩崖,民国二十八年民族复兴节, 驻址花溪的防空学校所刻,意在突出抗战中防空的重要。憩园,文学巨匠巴金与萧珊在此举行婚礼并完成名作憩 园,因此得名,现设置有巴金陈列室;戴安澜将军衣冠冢,民国

6、三十一年,戴安澜率部二百师于缅 甸战场抗击日军,负伤殉难,国民哀悼痛挽,美国总统罗斯福 也签署颁授勋章的命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 中国军人第一个获得美国勋章。民国三十七年,戴将军灵柩从 花溪迁回故乡安徽芜湖,贵筑县长依花溪人民之愿,以将军生 前穿戴过的一双皮靴和一顶军帽,在厚葬灵柩处,兴建了衣冠 墓,并立碑志记,以示追缅。尚武俱乐部,今西舍,建址在花溪公园坝上桥头。蒋介石、 蒋经国、蒋纬国父子,冯玉祥等都曾在此下榻。名士文人的讴歌赞美: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基(字伯温) 曾著诗云: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 南。而地处黔中境内的花溪,正是云贵高原上最闪耀的明珠。

7、 另外董必武的题花溪;陈毅的花溪杂咏;巴金的憩园 等,也都描述了花溪道不尽、说不完的美。中正公园刘剑魂卸任,其风景区建设规划尚未完全实现,好在他的 继任者李大光依然看重此事。只是不久李县长便郁闷起来,因 为他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扰,甚至一度停工。幸得有包括黔人 何应钦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撮合,民国28年(1939年)4月,以 吴鼎昌为省主席的黔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园建设筹备委员会,公 园名同时敲定为“中正公园”。何应钦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 吴鼎昌本系江浙财阀,入黔主政前曾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二 人均为蒋中正手下重量级之军政大员。公园名“中正”,经费 便容易有了着落。1940年3月,公园建设基本完工,吴

8、鼎昌亲 自主持落成典礼。次年,何应钦为公园大门坊额题写了“中正 公园”四个字。1949年正式命名为花溪公园。音乐广场(和平礼堂)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广场是2001年新建的,以前这里是一幢 苏式风格的大楼,我们把他称为“和平礼堂”,大楼修建于1951 年,修建这幢大楼是准备把他做为西南军干校。当时贺龙元帅 经常到贵阳来检查工作,来到贵阳他都会住到花溪西舍,当贺 龙元帅知道此事后,非常的生气,军校紧挨在花溪河边,如果 军干校占据了这里,就会影响公园的发展。贺龙元帅严厉批评 说:“公园是人民的公园,是大家经常来游玩的地方,一个军事 单位就建在旁边象什么话?搬走”有人向贺老总说,已经建了 这个大礼堂,不好

9、再搬迁。贺老总说:“修了礼堂也不行,拆掉!” 于是,盖了顶的军干校礼堂就停工了。这礼堂当时也没有拆,搁置了一段时间后把他作为贵阳博物馆。“和平礼堂”虽然已不 存在了但是他在我们花溪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现在我 们看到这个音乐广场对我们花溪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贵州 是一个有着47种少数民族的大省,主要以苗族、侗族、布依族 三大少数民族为主。花溪,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地,主要居住 着苗族、布依族,这个音乐广场对花溪的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尤 为重要,每到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例如:苗族的“四月八”、 布依族的“三月三”,各个地方的民族同胞们都会盛装打扮聚集 到此载歌载舞欢度他们的节日,非常的热闹。放鸽

10、桥1943年将介石到花溪,在公园游玩走到这座小桥时,突然听 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枪声,将介石身边的警卫员急忙跑到传来枪 声的地方,原来是附近的人在此打鸟,并拾回一只斑鸠,将介 石接过斑鸠看了下,发现斑鸠并没有大碍,只是擦伤了点皮毛, 于是便把这只斑鸠给放了。因斑鸠形似鸽子,后来便把这座小 桥叫做放鸽桥。放鹤洲(摩崖)楷书,刻于花溪公园辟建初期。出自当时省主席 吴鼎昌。意在为景点留名。由于贵州优越的气候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 均温度15C,加上优质的水源,丰富的水生物,所以每年都吸 引很多候鸟到此栖息,每到冬天就会有很多的白鹤飞到此处, 白鹤与水中的一座座的芦苇小岛相呼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

11、风景,于是便把这里叫做了放鹤洲。现在虽然已看不到了白鹤的 踪影,但我们还能看到在水上欢快嬉戏的野鸭。何应钦旧居(上平台)何应钦原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抗战时期母亲及姐姐何应香、 四弟何辑五就居于这里,何应钦经常都会到这里小住陪伴母亲 及家人。百步桥百步桥,又称跳墩,因由一百三十多个相隔两尺左右的石 墩立于河上,游人跳踩石墩而过,故名。这里绿绿葱葱,景色 秀美,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游人经此必鱼贯而行,望水中倒 影,飘飘欲仙。东舍(小憩)花溪公园内有两座小洋房,一座在公园东侧(东舍),一座 在公园西侧(西舍),兴建于1940年,于1941年初峻工。起初 这里是景区招待所。1944年5月,我国著名文学家

12、巴金先生曾 与萧珊在此“举行婚礼”,共度蜜月,当他把萧珊送上车去四川 后,独自在此写完了他构思已久的中篇小说憩园。建国初期 进行过简单修整,仍保持原样。但因巴金老先生的中篇小说憩 园,4后把景区招待所改为“憩园”,并挂有白底黑字的小木牌 “花溪小憩”。1958年,贵州省政府在花溪兴建宾馆,把花溪小 憩给撤掉,改建成两层楼户,盖琉璃瓦。为与西舍对称,把花 溪小憩改为东舍,并挂牌。八十年代,东舍又经过修整,将屋 面瓦改成了土红色。1992年以后,花溪组建了旅游公司,并派 人到上海走访巴金老先生,征集了很多有关资料,并成立了巴 金纪念馆。麟山花溪河两岸作为“公园”来建设,是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

13、年)冬天开始的。但作为“风景名胜”,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中期。花溪有一山名为狮子山(今麟山),自从明代弘治贵州图 经新志把它定为贵阳名山之后,就常有人到花溪游玩。这一 时期,花溪河两岸是明山配秀水,绿树荫苍苔,“风景出自然, 非由人力造”的自然原始时期。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花溪开 始出现“亭台掩林间,楼阁连霄汉”的人工景观。这是花溪白 杨寨(今吉麟村)周奎及其子孙所为。周奎他是乾隆四十五年 ( 1780年)举人,任过开泰县(今黎平县)教谕。一家之中, 在65年里竟中了两个翰林、三个进士、两个举人,真是科名鼎 盛。周奎家虽有科名,但无大显官职,还保留有山林逸韵。因 而在乡里提倡风雅,经营山水。

14、首先,周奎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作麟山记。他说,白杨寨东半里许“有山。壮若伏狮” 但也接着说,“狮麟之辨”、“狮无角而麟一角”。他把山头上一 巨石认为是“一角”,说“麟兮麟兮,夫复何疑? ”于是把狮子 山改名叫麟山,并说“狮不得争也”。把狮子山改为麟山后,周 家先后在麟山上的山洞“飞云岫”前建“飞云阁”,山顶建倚天 亭;在龟山上建一花厅;在济番桥(花溪大桥)南头东侧河岸 建一水榭,后名“花阁”。同时,在溪流中“叠石为坝,潴水为 潭,疏浅者为洲,修隙地为屿”。于是,花溪山水盛极一时。加 之周家多人中举、会进、殿翰,花溪顿成文明之乡。这一时期, 从周奎改狮子山为麟山起,150年,可以说这段

15、时期的花溪河两 岸虽可供人游览,实则是“周家花园气麟山记周奎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麟山记。生聚教训此摩崖是何应钦为纪念抗日期间贵阳被轰炸所提的。后来由 贵阳县县长刘剑魂所书写。是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的有力见证。“生聚教训”四字典出于“卧薪尝胆”,所表意为:越王战败吴 王放逐回国后对治国采取了休身养息、德化人民,引进先进生 产技术,发展生产力的一序列方针,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 欣向荣、民心凝聚、生产发达、国力强盛,最终战胜了吴国。 该摩崖所蕴含的意义、哲理同样对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都有 极强的启迪意义。刻于辟建花溪公园初期。黔山一柱刻于公元1993年,出自贵州书法家王鄂华之手,意为景点

16、留名。防空亭亭上刻有“无防空即无国防”是防空学校刻于“民国二十 八年(1939年)民族复兴节”字有斗大,字体为魏碑体,浑厚 有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被铲掉,现在只能见到被铲 后的痕迹。抗日战争爆发后,防空学校从南京迁到花溪,在抗 战中,防空学校在保卫领空、歼击敌机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 刻此摩崖,意在突出抗战中防空的重要。坝上桥坝上桥原是一座石墩木板桥,桥上朱栏,鲜丽夺目,取“坝 桥风月”之意命名为坝上桥。摩崖:楷书,刻于花溪公园辟建初期。出自当时省主席吴 鼎昌。意在为景点留名。听涛岭刻于公元1993年,出自贵州书法家王鄂华之手,为景点留 名。西舍西舍与东舍一样是花溪最早的招待所,后经几次翻新,一 直以来都作为宾馆来使用。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来 到花溪也都下榻于此。1960年5月,周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 出国访问缅甸、印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