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97467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湘教版)必记知识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备知识点(必修)考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140亿 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地月系组成:地球、月球银河系 中心天体(太阳):原因(质量比例大) 绕转成员: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 天总星系 王星 、海王星),小行星带(火木之间),彗星,流星,卫星,行星(观测 际物质 到的宇 河外星系 恒星世界宙) 普通性: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一)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的大气,充足的水分(二)外部

2、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来自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的动力 黑子(光球层)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色球层)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日冕层)极光考点3:地球的运动(自转) 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概况 周期 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

3、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 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自转 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意义 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 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知

4、西求东用加,知东求西用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考点4: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 1恒星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a 2 3 b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

5、间约成 66.5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热 带、 北温 带、 南温 带、 北寒带、 南寒 带五带 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对应点选填右图)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日赤道向 北 B夏至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 南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 北 CA CBD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6、: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 的高度角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地理意义 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考点5、地球的结构地球内部圈层 位置:莫霍面以上特点:厚度不均(陆厚洋薄);上层

7、硅铝层不连续分布,下层硅地壳 镁层连续分布;自地壳向下,地震波的横波(S)和纵波(P)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三 大 圈 层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

8、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 圈:由液态水、固态 水和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中的河流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考点6:地壳的物质组成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 组成。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等。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 变质岩:由于岩

9、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高)、压力(大)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 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 考点7: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 念:是指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诞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 地壳物质形态 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岩 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

10、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变质岩( )( )( )( )考点8: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使地表趋向平坦考点9: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二)地质构造与

11、地表形态(1)褶皱:水平岩层因受挤压发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 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原因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

12、斜下方建隧道,原因 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考点10: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V形沟谷、峡谷、瀑布。流水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 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角峰、冰斗等考点1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和颗粒大的尘埃反射 散射: 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用大气逆辐射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考点1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受热上升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