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971128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分割与产业组织的演化透析 摘要资源分割理论是组织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它从资源分化的角度解释了产业组织之间的竞争共存现象。资源分割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资源分布的形状,二是通用型组织的行为和演化,三是在既定的资源分布和通用型组织的行为方式下,专业化组织的行为和演化。研究表明,组织生态位宽度的差异和组织生态位的分离是组织之间竞争共存的基础,而组织之间存在的边缘效应、聚群行为和扩散行为等行为机制,能抑制组织种群之间与种群内组织之间的竞争排斥行为。资源分割会通过影响组织设立、组织成长和组织死亡而制约产业组织的演化。 关键词资源分割组织生态学产业演化 任何产业组织的发展都需要特定的资源基础。所谓

2、资源是指可以被组织利用的物质、条件或因素,随着它在环境中可获得性的增加,组织的成长性也增加。也可以把资源理解为可以潜在地影响个体适宜度的被组织直接利用的环境因素。高斯(cause)早就指出,使用相似资源的组织不能长期共存,除非长期的进化使组织之间发生了形态上或行为上的变化。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也认为,高的市场集中度是一种进入壁垒,对小型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成熟的产业中,在市场集中度很高的条件下,新的组织很难加入,产业密度会持续降低。但组织生态学中的资源分割理论却认为,许多组织种群最终会分割为双市场结构:即数量较少的大型通用型公司和为数众多的小型专业化组织共存于同一资源空间中,前者占据着高

3、度集中的市场中心,后者则集中在高密度的边缘区域。资源分割理论试图解释在成熟的产业中同时出现的两种趋势:市场集中程度的不断加强和由于小型专业化公司的大量出现而导致的组织密度的不断提高,研究在同一资源空间内组织稳定共存的条件以及限制组织间竞争的因素,分析由通用型组织与专用型组织之间的竞争而引起的种群动态。资源分割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关于环境的假设和陈述,即资源分布的形状;二是在既定的资源分布条件下,通用型组织的行为和演化;三是在既定的资源分布和通用型组织的行为方式下,专业化组织的行为和演化。 一 资源分割理论假定环境资源是分布在多个维度上的,每个组织都位于一个特定的多维环境空间中。在典型的

4、资源分割理论中,资源代表市场中的潜在消费者,而资源的维度则代表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或人口统计学特征。例如,在报业市场中,人群就是潜在读者和订户的主要资源基础。而潜在的读者可根据年龄、教育程度、政治倾向、居住地的位置等维度来排列,每一个维度均可形成报纸差异的基础。在每一个维度上,不同点上读者的丰裕度是不同的。在每一个可观察的市场或环境中,不同维度上的丰裕度分布是可以计算的。例如,报业市场读者的年龄分布就可由人群中的年龄分布来简单反映。公司在市场维度中的位置可用其范围或范围的中心来识别。例如,在市场的教育维度上,纽约时报比其地方竞争者每日新闻的定位就要高很多。 资源分割理论认为,环境资源在每一个维

5、度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都存在一个单峰。资源在每一个维度上的分布是大体均衡地围绕在这个单峰周围的。对所有相关维度的联合分布而言,也存在一个单峰,它代表着所谓的市场中心。这种资源分布意味着某些环境区域的丰裕度要比其他区域高,位于资源丰裕度高的区域的组织具有潜在的规模优势。例如,在美国的报业市场中,市场中心代表着潜在读者最多的群体,在一个标准的美国当地市场中,该群体代表着中年、受教育水平高、具有中立的政治观点、居住在主要城市的潜在读者。 在这样的资源分布条件下,产业的资源分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在市场的早期,当市场拥挤时,大多数公司会为最大可能地利用资源而展开竞争;(2)竞争迫使

6、所有公司实行专一化和差异化,尽管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战略在本质上还是通用化的;(3)随着规模经济力量的加强,只有少数通用型组织能够生存,它们向市场中心移动;(4)通用型公司拥挤程度的放松以及它们向市场中心的移动在市场的外围打开了资源空间,专业化公司在这一资源空间出现和繁荣;(5)事实上,资源在此时已被分割为通用型资源和专用型资源;()模型的主要前提变量是总体市场集中水平。当市场不再高度集中时,专业化组织的业绩就会降低。 很多实证研究为资源分割理论提供了支持,这些研究包括哈南(hnnah)等对汽车行业的研究、弗里曼和劳咪对银行业的研究、卡罗尔(croll)对报业组织的研究、斯威敏菜茨(wminaan

7、)对葡萄酒酿造业的研究、波尼(bone)等对审计业的研究、米契尔和瓦特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以及梅茨亚斯(mzis)对美国长片产业的研究等。美国啤酒业的发展呈现了典型的资源分割特性。在啤酒业发展的最初十年内,组织发展是分散的。大量的小型啤酒制造商提供市场供应。随着新的酿造和分装技术的出现,其中一些啤酒酿造商开始追求规模经济,并扩张成了大型的全国性的供应商。美国啤酒业的组织密度从19世纪70年代的300家降低到20世纪7年代的40家。自此以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1977年到992年,又有37家企业进入了该行业。根据资源分割理论,这可用竞争释放来解释,因为大规模的批量酿造的啤酒不能满足声誉敏

8、感消费者对啤酒的特殊需要。微型啤酒酿造商和出售自制啤酒的酒馆通过提供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不同产品而得以进人该行业的外围,啤酒行业由此被分割开来。 二 在资源分割条件下,组织之间存在两种竞争共存现象:其一是通用化组织与专业化组织之间在不同的资源区位中的竞争共存;其二是通用化组织种群和专业化组织种群内部组织之间在同一资源区位上的竞争共存。组织种群之间与种群内部组织之间的竞争者之间存在两种共存机制:不同类型组织生态位的选择和资源丰富度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假定是:资源是异质的,组织是进化的,组织以最适当的方式获取资源。 组织生态位的概念最早由哈南和弗里曼提出。组织基础生态位是指组织或组织形

9、式赖以成长的多维社会空间。组织现实生态位是组织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子集,是指组织在竞争环境下得以持续存在的社会空间。组织生态位概念有助于理解组织之间的竞争行为,以及在特定的市场分割中组织互动的共生动力学。组织生态位宽度是指组织资源利用的变异性,可定义为一个组织所利用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 组织生态位宽度的差异隐含着组织资源利用策略的差异。通用型公司的生态位较宽,所能利用的资源变动范围大。专业化组织则在较紧的资源中求发展,它使用的资源变动范围小,生态位狭窄。生态位宽度越宽,代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容忍能力越强,但须付出额外的资源和能力;生态位宽度越窄,虽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但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

10、较好的表现。因此,同一组织种群内的组织可通过选择在一个较宽的生态位上保持较低的绩效,还是在一个较窄的生态位上保持较好的绩效而实现共存。 不仅如此,在同一资源空间内的不同组织种群(产业)之间也可通过生态位分离使种群间竞争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实现竞争共存。组织种群的生态位通常借助于以下方法而发生分离:()不同的组织种群消耗不同的资源;(2)不同的组织种群消耗同一资源的不同物资形态;(3)不同的组织种群对同一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4)不同的组织种群对同一资源的利用阶段不同;(5)不同的组织种群对同一资源的利用时间不同;(6)不同的组织种群在任一特定的时间内分散在不同地点获取资源。 资源丰富度的空间异质性

11、是组织之间实现竞争共存的另一个机制。空间异质性形成的资源分割主要由以下行为机制伴随。这些机制能抑制组织种群之间与种群内组织之间的竞争排斥行为。第一,边缘效应。资源列阵的边缘空间和核心空间的性质不同。边缘空间具有异质性、中介性、前沿性、公共性与关联性等空间特征。边缘效应是指在资源交错带内的组织种群和组织个体数目都比邻近资源空间里要多的这种现象。资源列阵的边缘空间之所以容易诱导组织个体的聚集,并通过增加组织聚集,推迟竞争排斥而使组织群落稳定化,是因为资源的边缘空间是多种市场系统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地带,一般较各子系统更为复杂、异质和多变,信息量较丰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统中信息要求程度高的组织种群向边缘

12、区集结,即所谓的集肤效应。第二,聚群行为。个体组织的数量多寡一方面影响组织之间的竞争性,另一方面也影响组织种群在环境中的合法性。组织种群的规模越大,它在社会环境中的合法性就越强,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源就越多。产业组织的聚群还能集成各种外部性,如专业化雇员的集中、信息的扩散、工资的降低和地域集中的企业孵化器等。因此,竞争性的组织也会共存于某一特定的资源空间里。但聚群行为具有时间异质性。在产业组织发展的早期,企业家期望通过组织种群密度的提高来增强组织的合法性。但过了一段时期以后,企业协会和劳动力工会等组织创造了一种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其他相关者之间的连接网络,企业家对组织种群密度变化的敏感性就会降低。因

13、此,合法性对组织聚群的影响也会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第三,扩散行为。扩散是组织种群的基本属性也是减缓组织种群内外竞争促进共存的主要机制之一。组织的扩散会降低对同一资源在同一时点的利用强度。一般来说,个体组织的移动对组织种群的遗传和社会成分都有重要的影响。组织在一组资源阵列的板块间的扩散行为受资源阵列的大小和密度、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组织扩散被环境信号引导,如竞争者的密度、可利用资源的变化等。哈格斯坦德(hgersand)研究了组织的地理扩散现象。在源地与扩散地的关系上,最为常见的是接触扩散,即组织的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的。根据这一观点,源于任一源点的地理扩散具有距离衰减效应。另一

14、扩散规律是等级扩散,即组织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这种扩散过程并不一定按照地理邻近性,而是按照区域的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 三 资源分割不仅意味着资源空间内不同区域之间资源丰裕度的差异,而且意味着不同区域内的组织对资源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的差异。资源分割会导致组织行为的变化和组织成长规模的差异,它会通过制约组织设立、组织成长和组织死亡而对整个产业组织的演化产生影响。首先,资源分割会对产业组织的设立带来直接的影响。资源分割理论认为,持续的市场集中必定会提高专业化组织的设立率,专业化公司的设立与大型通用型公司的增长紧密相关。例如,美国长片产业在其发展的早期就形成了通用化公司和专业化

15、公司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通用化公司采取垂直一体化战略,既制作影片,又发行影片。专业化公司则只从事影片制作或者影片发行。到1917年,通用型公司占影片制作和影片发行市场的份额均超过了5%,市场集中度很高。但到199年,通用型组织的数量比其顶峰时期(1925年)的数量减少了50%,尽管它们的影片制作和发行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上升。在通用型组织主导地位不断加强的同时,专业化组织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129年,专业化影片制作公司的数量是通用型公司的两倍,而专业化发行公司的数量则与通用型公司持平。约翰和斯蒂芬的研究证明,美国长片产业中大型通用化公司的集中提高了专业化制作公司和专业化发行公司的设立率。 资源分

16、割使得整个产业组织主要集中在资源中心和资源边缘这两大区域,区域内的组织竞争就十分激烈,而这种竞争有利于推动产业组织的设立。组织生态学中的红皇后效应理论认为,竞争是推动组织成长的重要因素,组织如果想要保持长期良好的成长态势,就必须积极地参与竞争,竞争会促进组织设立率的提高,并促使组织更好地演化和发展。班内特和索云森对美国伊利诺斯州零售银行的研究验证了竞争对组织设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年前经历了竞争的地区的组织设立率比最近经历了竞争的地区的组织设立率高37。当主要银行的竞争经历存在较大的变异时,组织的设立率就会提高。在平均观察值水平上,竞争经历的变异会将组织设立率提高1,但在最高水平上,竞争经历的变异将组织设立率提高了3倍。当组织同时与多个集团竞争时,组织的设立率也会相应提高。班内特和波迪克斯以美国11-994年间所有电子数字制造商和通用电脑系统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