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95986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灵抚养访李玫瑾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法学 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 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 罪心理及预防等。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 别。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 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 12 岁至 18 岁。但是这一年龄段的 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 12 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孩子对父母有情感依恋,父母才

2、能发挥心理影响力。少年儿童研究:从您的研究看,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吗? 李玫瑾:是的。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的现象。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 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 -18岁。12 -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 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 教的最佳时期是 12 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 岁又最为关键。由于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 未成年。发生在2007 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

3、承熙的犯罪心理就 属于在未成年时期(8 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 23 岁无故杀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 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 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 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李玫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 的,只要你别离开我!”但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 城市,孩子就交给在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

4、托付给幼 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 依恋对象。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 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 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 的 隔阂。而且等 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 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 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 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 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 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

5、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 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少年儿童研究:在您的研究中,犯罪问题和依恋是有重要关联的吗?李玫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决定犯罪的因素很复杂。我把犯罪分为人格问题和 心理障碍两大类。有人格问题的人,基本上是只要有机会,他随时都会犯罪,重 复犯罪。他犯罪是必然的,他的人格障碍是天生的,没有道理。也许父母都很正 常,孩子就很坏,父母管不了为他花多少心血也无法感动他。这种人根本无法形 成对他人的依恋情感。这种情况中反社会人格是比较典型的。更多的情况是另一种,即由于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 格培养。这类

6、孩子在6岁没有情感依恋对象,6岁至12 岁时,无人管教,几乎 是自生自灭,那么到1 8岁时,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对社会冷漠,残忍,作案可 怕。孩子一定要有固定的依恋对象,寄宿制幼儿园和学校不利于儿童情感发育。 少年儿童研究:您强调父母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实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 带孩子的情况。如何看待呢?李玫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没有 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是有的,不是没有。尽管保姆和 妈妈同时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 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接触。如果孩子 和保姆

7、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妈妈在孩子心目当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祖父母带孩子,祖父母作为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不比妈妈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 子,对孩子来说,姥姥几乎就等同于妈妈,因为妈妈和姥姥在情感和行为上都相 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如果奶奶和妈妈共同照看孩子, 孩子可能会出现两难选 择,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 因为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 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这种孩子到青春期时会有叛逆,他想回避两个女人之争。 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少年儿童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实中很多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 李玫瑾:我们从专业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对很多同志说:你现在是处长

8、, 你不当,明天就有人接着干,没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不干,就没有人能替代 了,做母亲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 到孩子6 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1 2 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所以,不要 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带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体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岁,至少1 5岁以后 就没有问题了。像在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跟着爷爷。孩子 8 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 会觉得陌

9、生。从环境到人,孩子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 他就一个人外出闲逛,上网成瘾,走向犯罪道路。少年儿童研究:对于小学生的父母来说,还可以弥补以往对孩子的照料不够吗? 李玫瑾:依恋是在1 2岁之前,小学阶段有一个弥补过程。毕竟在12岁之前, 孩子从生理上和身体的外形上,都没有成年,还是很弱小,特别需要身边有亲人 的陪伴,所以花时间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想陪他, 孩子也不让陪了。父母可以白天很忙,但是晚上一定要陪孩子入睡。我是反对孩 子上寄宿制小学或者幼儿园的。有一项研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创伤的孩子,被送到寄宿学校,由国家抚养。 这些孩子智力没问题,但是性

10、格有缺陷,自卑封闭,刻意表现等,很多孩子都存 在情感障碍。人们发现,尽管在学校环境下,但是孩子仍然缺少依恋的对象。“依 恋”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战争孤儿的研究引发出来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当中很多人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颠倒了,即自己外出挣钱,然后将钱 给保姆让别人替自己养孩子,结果钱挣了不少,孩子却跟别人最亲。还有些人成 天忙工作,似乎天下事比家事重要。其实,家事不亚于社会大事,一个孩子没教 育好,他不仅让你生气伤心,更危险的是他会危害社会。所以,父母要知道,自 己真正的责任在哪里。少年儿童研究:父母离婚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依恋对象?李玫瑾:离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恋感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给孩子造成

11、了心理恐惧, 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婚会让孩子内心矛盾冲突,回避恐惧。当然,依恋只是一个起点,依恋是教育的资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恋父母,而 父母没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烦。6 岁到 12 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 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李玫瑾:我认为孩子在 6 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 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因为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 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父亲在社会当中历练较多,可能为人处事心胸更宽一 些,不会那么哆嚎,那么琐碎。这些正好和母亲形成互补。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需

12、要父亲的影响。对父亲的依恋,我认为, 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6 岁之前母亲最重要,6 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 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少年儿童研究:父亲的行为榜样如果有缺陷的话,对孩子会有很大影响吗?李玫瑾:这里有一个具体案例:今年 1 月,从事废品收购工作的熊振林连杀 8 人后逃离,在火车站办理假身份证准备逃跑时被公安局抓捕。被杀害的 8 个人中, 年龄最大的66 岁,最小的2 岁。2 月 9 日,湖北省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 熊振林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熊振林作案的过程中,表现的对情人很依恋,当情人说你脸上怎么有伤时,他内

13、心也很感动。但是情人拒绝和他结婚时,他就把情人杀掉了。在这个过程中他有 有人性的地方,也有特别残忍的地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整个成长中总缺 少父亲的榜样。熊振林的母亲是教师,前夫跳河自杀后,又和一个文化层次低于自己的工人结合, 感情不是特别好,母亲经常住在学校。从这个经历,大致的判断是这个女人很需 要男人的依靠,在孩子心目当中,母亲软弱,甚至委屈求全。熊振林更多是和母 亲在一起,母亲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感情也不错。所以,从后来的情况看,他 有有情义的一面。之所以残忍,是因为他是以女性的心理方式来对待女性,没有 以男性心理对待女性,不够大度与宽容。他既想得到妻子的爱,又想跟着情人。 可惜他两

14、方面都没有得到,于是产生了仇恨。我认为,如果一个母亲离婚后再婚, 就要好好过日子,照顾孩子,让家庭具备完整的家庭功能。有一些家庭尽管结构 上健全,但是家庭功能欠缺,这也非常可怕。阴盛阳衰的家庭,男孩子就非常容 易变态。他一方面想替男人即父亲出头,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对母亲不满。一个 是他依恋的对象,一个是他想帮忙的对象。因此,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对其他女 性充满矛盾心态:一方面离不开女人,另一方面又恨女人。很多男性罪犯都是这 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母亲如果不再婚,就要坚强一些,让孩子看到母亲坚毅的那一面,替代父亲在孩 子成长中的作用。那么,尽管是单亲家庭,母亲能兼顾这两方面,孩子也会非常 出色。一个

15、人言语迟钝,不善表达,很容易形成社会性交往障碍。少年儿童研究:我们看到一些罪犯是那种性格内向,言语迟钝的人,这种性格和 犯罪有什么必然关系吗?李玫瑾:人的情感发展会影响到言语发展,而言语发展会影响社会性发展。社会 性发展好的孩子愿意和人打交道,这样就能避免在内心积聚心理障碍。言语迟钝, 表达不善,一定是情感较少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的言语表达。有的孩子说:我不知如何和别人玩到一起去?如果这个孩子能言善辩,说一会儿, 别人可能就接纳他了。如果他不会说,但是有特别的资本,比如玩具、某种绝活 等,也会比较快地和伙伴交往。可惜,孩子年龄小,具备这两样的也比较少,所 以常常不知所措,有被人排斥的感

16、觉。为什么一些内向的人会出现很可怕的行为?首先,早年的言语迟钝增加面对这种 局面的困难,形成了社会性缺陷。孩子会觉得,我害怕和人打交道,于是就转向 自己玩。这样孩子越发展,就越封闭。孩子在独自娱乐的时候,没有干扰,注意 力集中,稳定,他内心的活动很丰富,学习也很好。而且他遇到不顺心时,也不 马上表现出来,但内心并没有画句号。其实,言语是人的一种内心的表达方式, 如果他不善言语,不善表达,这并不等于他没有想法,不等于他内心没有感受, 他往往自己在心里说。久而久之,这种内必的感受就会以一种爆发的方式表达出 来,凡是不善言语表达的人一定会以动作的方式表达,多为攻击行为。这就是我 们所说的言语的社会性发展不良,导致的孩子的行为问题。少年儿童研究:有人可能会问,我也很内向,会不会出问题?李玫瑾:内向的人,如果他身边的人很好,生活顺利,没有大问题。如果身边没 有朋友,就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如驻马店杀人的黄勇,他就属于不善言语的 人,从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