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946746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答: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一)史志描述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海经、禹贡、地理学等(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2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 背景(1)产业革命 (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

2、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2特点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3.当前经济地理学

3、的理论研究重点。答: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样的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

4、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4.区位的概念。答: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

5、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5.区位论的基本含义。答: 定义: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其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占有场所的事物即为区位主体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 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在空间区位已知)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和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产生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发展。现代区位论形成于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论应运而生。古典区位论:狭义、微观、静态, 目标:经济满足。现代区

6、位论:广义、宏观、动态,目标:综合效应满足。6.区位条件答: 定义: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注意:(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2) 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点。 7.区位因子(区位因素)答:定义: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8.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答:(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9.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

7、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

8、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2)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

9、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大)。 (3)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进步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活动及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2)技术与知识的存在区域差异,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地理集中特点。 (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10.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一些生产活动(如感光器材生产等)对环境要求严格;良好的生

10、活、工作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如冶金石化对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人类制定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3.)各国各地区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使得传统污染企业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11.通达度答: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1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Dij 其中i=1,2,3, Dij为i点到j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 Ai 所有i到其它顶点的距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 Ai值越小通达性越好!2分

11、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Dij 区内各点的通达指数之和 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1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答:(1)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德国农业制度的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到自由,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杜能提出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是一种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区位的理想模式。(3)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市场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不考虑运

12、输工具差异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且收成相同不考虑生产条件差异 (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的生产地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二) 形成机制(重点)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 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

13、储存等性质有关 2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 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的斜率大,反之斜率小。(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1)宏观尺度:乔纳森综合欧洲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7大地带。(2)中观尺度: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实证研究显示圈层结构大致反映杜能圈的环状特点,集约度有中心向外逐渐降低;(3)微观尺度:以农村聚落为中心,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1)为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

14、法:“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的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五)、理论的局限性(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13.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答:1背景:产业革命-人口的城市化、工业的大量出现2目的: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的内动力,人口的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一)基本概念1区位论的指导思想(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点上(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2.区位因子及其类型(1)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2)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子(二)理论前提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成本固定且供给无限。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