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93275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0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程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名称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土壤的形成课型新授课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40min选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课程总目标“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本节相关的有三方面。1.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这

2、与本节中“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相关,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辨证地看待地理问题”。这正是本节中“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所需要的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为土壤的形成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而且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

3、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这正与本节课标内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 不谋而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新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同时也使必修一最后一节的内容,知识量以及知识点的难度适中,作为新版新增加的内容,在各类考试的选择题或者主观题上都有可能出现。本节内容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以及土壤剖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描述。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说明土壤的形成

4、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裸露岩石风化一形成成土母质, 释放矿物养分;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一形 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高等植物着生一形成成熟土壤, 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对土壤剖面进行了剖析,土壤剖面一般有6个主要分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通过阅读思考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了解不同土壤的肥力成因,体现综合思维。同时本节课程内容作为必修一最后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讲解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是都可以与前面所讲的内容想结合,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重要联系,培养地理学科科学素养。三、学情分析1、 起点水平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已经大气圈、水圈、岩石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内容之一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第二部分也就是土壤剖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及树立比较完整的空间思维,但土壤剖面知识点比较抽象,需要结合相应的图

6、例进行讲解。 2、 认知结构分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地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性,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物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大半个学期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的适应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方法,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综合思维来分析地理现象。3、学习态度分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态具有不平衡性,一方面,他们对知识有着极大的好奇和渴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在知与行之间摆动,容易分心,受到其他事物的诱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7、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对获得知识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地理学科的乐趣,同时,教师也要合理引导地学生,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行为,使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课堂。四、教学理念采用案例导入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寻乌县建筑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导入到土壤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人地之间的联系。土壤成因板块将个因素分解,通过演示和讲解以及问题引导探究来学习。土壤剖面主要运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建立空间思维。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和维持学习者

8、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情感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各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结合分析结果并运用图文资料,概括并总结一般土壤形成的过程;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其形成因素。运用土壤剖面标本反向论证和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 过程与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图文材料的分析和思考,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及土壤剖面分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和学习探究分析土壤形成各影响因素的特点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

9、持续利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感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思想。通过学习,树立学生联系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并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2. 土壤剖面的分层及相应特点教学难点: 1.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3.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其形成因素七、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八、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3min)【板书】土壤的形成【讲授】在我们国家曾经

10、的一个困难时期,没有粮食的人通过吃土来增加饱腹感,同学们,你吃过土吗?现在的我们粮食充足,得以生存其实也和土壤密切相关。同学们阅读课本121页的探究部分,思考人民定居寻乌群山的原因和探究下的两个问题。两分钟后我们一起来讨论。自主阅读课本探究活动,通过具体案例切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认真思考问题案例导入以及设疑导入的方式来为新内容进行铺垫,直观清晰,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能增强师生互动,土壤的定义、作用(2min)【讲授】好同学们,大家思考得怎么样呀,A同学,你来回答一下寻乌定居群山的原因吧?【学生】略【讲授】对,是土壤。【板书】1.土壤的定义、2.作用【讲授】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11、,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土地和土壤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略【讲授】土地是人为产物,而土壤是自然产物,这也就赋予土壤及其重要的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紧跟教师思路,思考问题并回答,深入理解土壤的定义及作用,做好相应重点的笔记和勾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师生互动增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内容讲授与提问思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理解知识点,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从文字和图片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成土因素(20min)【承转】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那土壤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

12、们一起来探索土壤形成的奥秘。【板书】成因【讲授】我们看这副“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很多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微生物,水、气等等。首先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成土母质。【板书】成土母质【提问1】成土母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同学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学过了风蚀风积作用,什么是风蚀和风积呀?【学生】略【讲授】这里我们再讲一个风力作用家族的其他成员,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讨论1】那我们现在同桌之

13、间讨论一下: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各自的定义和特点想一想哦【学生】略【讲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而联系在于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但成土母质也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提问2】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幅对比图,有很明显的差异。上面是砂土,下面是黏土同学们想一想这两类土壤产生差异的原因。【讲授】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常形成黏土;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常形成砂

14、土。除了物理上的差异,成土母质还影响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承转】同学们看PPT上的这两幅图,是不是差距很大,左边是东北黑土、右边是海南的砖红壤,这肯定与什么有关呀,对气候,那是怎样的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呢?我们来一起看看土壤的第二个成土因素气候。【板书】气候【讲授】气候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呀,对就是我们的温度、降水、风力条件等。通过以上三个主要条件,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一定的温度限度内,温度提高会导致土壤内的生物对土壤 有机物分解速率增加而对于降水来说,温度适宜条件下,水分充足有助于土壤内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但不利的一反面就是水分对土壤也有淋溶作用而当温度和降水条件一定时,风力增强,可加速岩石的物理风化,风化这一点同学们就可以和前面的成土母质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气候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提问3】好我们再重新回到这两张图上,同学们自主阅读125页的阅读资料,1分钟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他的思路【学生】略【讲授】很好,我们要抓住温度高腐殖质多土壤颜色偏黑这个重点。所以同学也很好的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