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932562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生态优势--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9月份).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依托生态优势 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虎林市人民政府市长 孙永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性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这一重大决策,把其切实抓成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虎林地处祖国边陲,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市,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黑龙江省十强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条件良好,但在发展上与全国发达县市相比还有很多差距,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无疑给虎林带来了新机遇、新希望。基于此,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大胆

2、实践和积极探索。一、突出特色,规划生态型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方针,把现代科学理念与良好自然风貌融为一体,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着力绘就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农业生产上,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完善农业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重点,注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保相结合,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工业经济发展上,以打造绿色加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龙头企业为拉动,延长绿色产业链条,建设水稻、木材、乳制品、鹅产品、北药和临岸经济六大产业集群

3、。到2010年,实现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在城乡建设上,以生态园林化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努力提升城乡建设品位,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到2010年,全市要争创省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65个、生态示范户10000户。在旅游业发展上,以生态游为重点,设计开发农业观光游、森林浴、界江游、湿地踏察、冰雪狩猎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国内游与国外游联为一体、观光游与商贸游相互促动的发展局面。二、依托优势,打造农村经济新格局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我们突出生态和资源优势,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一是大上龙头企业。坚持项目建设生态为先

4、的原则,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建设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丰富的稻米资源,引进建设了绿都集团、北大荒米业、清河泉米业等加工企业,新上了方便米饭、米粉、米糖、中密度均质板、米糠油等项目,深度开发水稻加工产业,实现了稻壳、稻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依托绿色畜禽资源,新上了金谷肉联加工、珍宝岛乳业乳品加工、萧然大鹅加工等项目,建设了乳品业、大鹅屠宰深加工龙头。依托丰富的蜜源植物和黑蜂资源,建设了绿都蜂业公司,开发了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系列产品,培育了蜂产品加工龙头。依托口岸优势,实施了联鑫农贸蔬菜综合大市场建设项目、金桥蔬菜保鲜

5、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了对俄蔬菜出口的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建设,将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二是壮大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绿色种养业。按照5年内乡乡都有支柱产业、村村都有富民项目的目标,采取“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方法,培植壮大了水稻、甜菜、蔬菜、食用菌、两牛、大鹅等六大基地。全市水稻、甜菜、蔬菜分别达到300万亩、2万亩、2.8万亩;食用菌达到4000万袋;奶牛存栏、肉牛和大鹅饲养量分别达到3万头、2.5万头和120万只。全市绿色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三是发展非农经济。把招商引资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引导农民发展二、三

6、产业,鼓励农民经商办企业、当老板。全市新上了稻壳碳棒厂、木材加工厂、水泥制品厂等中小项目200多个,有3000户农业人口从事旅游、边贸、物流等产业。三、以人为本,建设宜居新环境改善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我们按照农田建设标准化、街道白色硬面化、环境绿化洁美化、农民娱乐场所化、住房新型节能化的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农村。一是采用争取项目资金、“一事一议”、财政支持等办法筹集资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投资近亿元,修建农田水利设施16处、新上14处饮水工程、1/3的村实现了路面硬化、村村建有活动场所

7、。目前,全市农村砖瓦化率达到85%、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达到95%、自来水入户率达97%。二是实施了“披绿”、“治乱”、“洁美”工程,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全市建绿化带5.3万延长米,栽植树木28万株,95%的村屯实现了绿色、美化、亮化。三是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以人为本”的原则,搞好民居建设,重点推广生态型、节能型和风俗型住宅。全市85%乡镇规划了新型农民住宅小区,有2个乡镇正在建设农民别墅小区,5000户农民正在建设新型住宅。四是围绕太阳能、沼气等洁净能源开发利用,推进改水改厕改厨工作,打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生态乡村建设。全市已有2000多农户开始实施沼气项目,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

8、生态村10个。四、把握关键,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关键。我们以“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为目标,创新载体,活化方式,努力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解放思想,培养创业型农民。我们把2006年确定为“全民创业年”,从培育农民创业精神入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农民到江苏华西村、北京韩村河等地考察学习,取“真经”、换“脑筋”;先后聘请了江、浙等地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通过组织召开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学习南方发达地区敢为人先、勇创一流、永不言败的创业理念,营造了上项目、比干劲、求发展的创业氛围。目前,已有7000多人经商办企业。二是强化培训,培养技能型农民。开展了“三下乡”、“科普之冬

9、”等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每个农民都掌握-门农业实用技术。组建了草莓、食用菌、养蜂等各类专业协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技术合作和交流,增强了农民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目前,全市建成花木种植基地、特禽养殖场以及百亩以上家庭农场1500多个,涌现出“农场主”、“养蟹王”、“水稻能手”等一批行业排头兵。三是倡导新风,培养文明型农民。围绕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在农村建设文化站、室60余处,组织农民组建文化团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实施了“法制强基”工程,深入开展“法进课堂、法进农家”活动,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和睦邻里”评选活动,形成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乡风民俗。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