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奴隶制)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商西周起止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建立者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政治特点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始出现国家机器,夏商时期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出现相、卿士等官职,地方封方国首领为伯、侯主要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二、王位世袭制1、建立者:启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中国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夏商时期传位有时是父传子,也有时是兄传弟,没有确定的规则,到西周确定为嫡长
2、子继承制。3、评价: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出现的产物,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这一制度的实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故一直被后世所沿用(至清末)。三、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封内容:周天子(分封者,主要是武王和周公旦)把土地(分封的核心内容)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的对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军事)、交纳贡赋(经济)和朝觐述职(政治)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可以进行再分封。3、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初期以同姓子弟(姬姓)为主,且他们大多被分封到
3、重要地区。形成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森严的等级关系,即“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5、弊端: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人事任免、军事和财政权,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所以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楚王问鼎)6、分封制的实质: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四、宗法制1、实行宗法制的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宗法制的概念: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宗法制的核心(或特点)
4、:嫡长子继承制4、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二者间既是兄弟(血缘),又是君臣(政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权。6、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封建制) 一、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内容: A、皇帝独尊:确立“皇帝”名号被后世沿用,
5、独享专用词汇。 B、皇权至上:规定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虎符)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C、皇位世袭:规定自己称始皇帝,子孙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特点: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内容:A、“三公”及其职能: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监察);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军政)。B、“九卿”:由丞相统领,分别掌管国家的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
6、部门。特点:A、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B、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C、三公九卿制度赋予丞相很大权力,造成君相矛盾,为加强君权,此后历代王朝的君主都想方设法分割相权,至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秦设郡县制的原因:在西周分封制下,地方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对中央政权构成比较大的威胁,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内容: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共分36郡,郡下设若干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通过控制人
7、事任免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对当时而言,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2、对后世而言,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一、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集权则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基本上都是围绕解决这两
8、类矛盾而展开。二、中央集权的发展(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1、基本线索: 秦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西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设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北宋初年分权政策解决藩镇割据元设行省制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汉初“郡国并行”和武帝“推恩令”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原因: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没有王族子弟的支持,即“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郡国并行”的影响: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出现“七国之乱”。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推恩令即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作用解决王国问题,彻底结束分封制。3、唐代藩镇割据和北宋初年
9、的分权政策唐代藩镇割据的由来:唐中期后开始在地方设节度使,拥有地方的行政、财政、军政、人事任免等大权,安史之乱后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并持续100多年。(包括唐中后期和整个五代时期)北宋解决藩镇割据的措施:思路将地方军、财、政收归中央 A、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到中央充当禁军。B、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C、财政上:地方赋税仅留一小部分,其余全部交中央掌控。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但也造成地方权力过小,积贫积弱。4、元行省制和明设三司元行省制的特点:A、地方设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机构,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B、“行中书省”
10、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所以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元行省制的作用: A、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设三司的原因、内容和作用:A、原因:行中书省总揽地方军政大权,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内容:故废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C、作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巩固国家统一。5、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三、君主专制的加强(即君相矛盾的变化)1、基本线索
11、: 秦设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创立君主专制汉武帝设内外朝削弱相权唐设三省六部制宋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元设中书省总领朝政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唐三省六部制内容:特点: A、三省运转顺序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且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B、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作用: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分相权: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
12、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4、元集权于中书省: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至元后期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继承。5、明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废丞相A、 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B、借口:胡惟庸案 C、结果: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皇帝负担过重,内阁的雏形开始出现。内阁形成的过程:A、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处理政事,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由明太祖亲自主持。B、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C、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即向皇帝建议的权力,后来,票拟成为内阁
13、的专职。内阁的实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国家法定的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不是制度所赋予的,而是取决于皇帝的喜好。6、清军机处的设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在事,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时设南书房,形成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局面,加强了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A、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B、军机处的特点:有官无吏,钦定军机大臣,且品级不高。C、军机大臣的职责: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将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7、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相权越
14、来越削弱,至明初被废除,皇权至军机处设立空前加强。(四)封建社会的选官、用官制度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代选拔制度内容选拔标准特点汉朝察举制地方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品德自下而上推举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等级授官门第自上而下选拔隋文帝分科考试才能隋炀帝设进士科才能标志科举制形成二、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收归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背景(原因)1、地理环境与希腊民主政治的关系: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山岭和河
15、流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独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种环境蕴育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和城邦民主政治。2、城邦:概念:又称“城市国家”,公元前8世纪至6世纪希腊出现的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特点: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二、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及内容时间改革者内容作用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400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建立10个地区部落设立500人议事会建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陶片放逐法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