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92920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_分镜头稿本_学院_系(专业)_班级 第组 姓名 年 月 日镜号机位景 别技 巧长 度画 面 内 容解 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全摇镜头10s晨光中的草原,牦牛背景乐全摇镜头16s远山,水流,阳光歌声全2s马吃草背景乐全,中逆光,摇镜头,拉镜头28s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牧歌声远固定背景、推字幕,字幕淡出10s宽广的草原藏北人家远摇镜头10s早晨的远山风声远10s高原雪山人类的足迹,也许很晚才踏上地球之颠这块高高在上的土地。远摇镜头20s连绵的群山神秘的藏北有无数传说,但是谁也说不清楚最古老的祖先是谁.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在这里.发现比新石器文化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远剪影,摇镜

2、头,推镜头32s很多迹象表明,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一样,藏族牧人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迁移进来的。谁也不知道生存手段极为弱小的原始部落,为什么选择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全、远剪影,拉镜头40s晚霞中的牧人羊群藏北草原的地理高度决定了它的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然而,艰难的环境最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证明了: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他认为:优秀需要苦难,美,是艰难的。藏北牧人的祖先,正是在这个高寒缺氧、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游牧文明远固定镜头3s草原远摇镜头19s令人注目的是,藏

3、北草原的遥远和艰险筑成了一道厚重的屏障,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远远隔开,使今天的藏北文明,得以保持同几,千年前基本相似的形态。远固定镜头4s牛群在晨光中过河远、全推镜头12s草原上蜿蜒的河流和念青唐古拉山辽阔的藏北草原南部,是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高达7000多米。远摇镜头22s蓝蓝的纳木湖在主峰的北边,有一个湖叫纳木湖,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湖海拔高达4718米,面积约1900多平方公里。当年到达湖边的蒙古骑兵称它为“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远、近,6s水浪拍打着湖畔水浪声远、全摇镜头18s湖边的草原和帐篷纳木湖畔水草资源丰富,是藏北主要牧场之一。长年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就在湖

4、边搭起了一顶顶帐蓬。全、中10s帐篷外面的场景全、近20s帐篷里面,措达家里的场景一座帐蓬就是一个家庭。这里是牧人措达一家。 措达今年28岁,他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妻子罗追结婚九年,已经有了3个孩子,中固定镜头5s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全摇镜头5s罗追进帐篷罗追怀有8个月的身孕 近、中跟镜头11s妹妹帮忙干活因为行动不方便,她的妹妹白玛来到她的家,帮忙干些家务活儿。全,远摇镜头、拉镜头30s羊群走动,措达放牧措达家有将近200只绵羊和山羊,40头耗牛和一匹马。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措达的财产在藏北算中等水平。他一家人的衣、食、住,完全取自这些牲畜,除此以外没

5、有别的收入。远摇镜头14s草原上的羊群 在面积广大的藏北草原,几乎看不见一棵树。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这里都刮着寒冷的西风。风声全16s傍晚的帐篷和羊群夜间温度一般都在摄氏零度以下,帐蓬,就成为牧人们抵御风雪严寒的遮蔽所。风声远5s牧人的帐篷全17s措达的帐篷,休息的小猫,措达出帐篷盖通风口和蒙古族的蒙古包不同,藏北牧人的帐蓬一般是黑色的,用结实的耗牛毛和羊毛编织而成。 每一顶帐蓬上方都有一个通风口,下雨时可以盖上。全,近摇镜头 11s措达盖完帐篷走进帐篷,外面下着雨30s帐篷的内景 帐蓬的面积约有十平方米,中间是一个火塘。里面正对着帐蓬门口有一个简陋的神龛,供着佛象。帐蓬的四角堆着装有粮食、

6、衣物和毛皮的口袋。晚上,一家人就睡在这一个帐蓬里。全摇镜头11s晚上月光中睡觉的人们在措达家,老人和孩子睡在里面,措达和女人睡在靠外的地方.特写17s静谧安睡的孩子在梦里翻身帐蓬不仅仅用来睡觉。实际上,所有的牧民生活都以帐蓬为中心,每天的生活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5s夜晚中的帐篷月亮特写,全、近摇镜头、拉镜头32s早上罗追起来活动罗追挤奶清晨5点,天还很黑,女人们就起来了。夏天的夜晚仍然很冷,地上有霜冻。罗追披着防寒的毛毡,开始给牦牛挤第一次奶。近,特写摇镜头10s罗追挤完奶回到帐篷。准备生火挤奶需要一小时左右。挤完奶,罗追回到帐蓬里,开始生火。近、特子8s白玛制作酥油白玛则将发了酵的奶倒

7、进酥油筒里,开始制做酥油。10s白玛制作酥油罗追生火制作酥油产生的声响特写4s烟气中的罗追特写4s干牛粪草原上只有干牛粪可以充作燃料。特写摇镜头20s罗追操作羊皮风箱烧火点燃干牛粪很费力,这种羊皮风箱,在城市里只能放到博物馆里去,在这里它却必不可少.不过操作起来需要熟练的技巧。近,中11s罗追烧茶罗追要在丈夫起来以前,将茶烧好。两个女人在不停地忙碌着近28s白玛费力地捣着高高的酥油筒里的牛奶罗追帮忙罗追虽然怀有八个月身孕,但她同藏北草原所有妇女一样,每天忙碌不停。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以后,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环境使他们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近、全逆光19s白玛仍在用力

8、捣奶从发酵的牛奶中分离出酥油需要很长时间。在夏季产奶多的时候,妇女们几乎每天都要干这种又累又费时的活儿.近、全25s措达穿衣走出帐篷女人忙碌了两个小时以后,男人醒来了。罗追告诉丈夫,昨晚羊群跑了。措达不紧不慢穿上衣服,走出帐蓬去找羊。全,远摇镜头,推镜头20s措达找羊去羊群 夜间负责看管羊群的是几只牧羊犬,昨晚风大,牧羊犬未能尽到责任,但是人们并不着急,晚上羊群不会跑多远。特写2s吹动的布音乐全、特写、近34s罗追蹲在地上祭神草原曙光中的祭神帐蓬同围烤绕的轻烟天边出现曙色。罗追来到帐蓬的一角。这里是他们每天祭神的地方。在一个简易的香炉上,放上几块牛粪火,盖上柏枝,再撒上一点糌粑面,一种淡淡的香

9、味就弥漫在草原清晨的空气中。这是藏北牧人特有的一种祭神仪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祭奠自然和神,祈求这一天平平安安地过去.音乐6s帐篷外的香炉弥漫着烟音乐特写、近、全摇镜头26s白玛草地上用力地抛牛粪 帐蓬外,白玛忙碌着。她把新鲜的牛粪抛洒在周围的草地上,以便白天晒干后作为燃料。牧人们并不认为牛粪脏,晒干的牛粪烧起来没有怪味。全1s水流边喝水的羊35s姑娘有爱美的天性,虽然环境严酷,女人们仍然很注意修饰自己。他们追求一种自然的、纯净的美。全、近摇镜头12s白玛走出帐篷准备去背水全、近摇镜头9s草原吃草的马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中、全跟镜头、拉镜头25s白玛背水回家十八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她和

10、藏北所有妇女一样,身材结实,每天要干许多重体力活。近摇镜头5s白玛回到帐篷看到刚醒的孩子欢快的嘻闹声(同期)近、特写、全25s给孩子穿衣天亮了,阳光洒满帐蓬。孩子们醒来了。给孩子们穿衣是爷爷的事。人声全10s两个稍大的孩子自己穿衣两个稍大的孩子已能自己照管自己.近、特写23s分离酥油忙碌了一个早晨,酥油从奶中分离了出来。酥油是牧人们用来抵御恶劣气候的重要食品,又是祭祀和日用生活品。牧人们十分珍惜酥油,往往把储存酥油的多少看成财富的标志。特写22s储备酥油措达家一年大约能生产五、六十公斤酥油,除了交售少量酥油给政府,其余归自己支配。远。特写摇镜头、推镜头24s措达找羊回来,全家开始吃早餐措达找羊

11、回来,全家开始吃早餐。特写、近拉镜头16s早餐前他们点起香火,老人默默地诵经.早餐前他们点起香火,老人默默地诵经.特写推镜头20s制作糌粑 这是牧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叫糌粑,它是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加上一点酥油和热茶做成的.吃法很特别。特写40s大人孩子吃糌粑糌粑营养丰富、热量高、食用方便,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牧民的主要食品.近摇镜头16s老年人吃糌粑糌粑的吃法因人而异,老年人喜欢干吃。近10s早饭以后全家人开始收拾打扮早饭以后全家人开始收拾打扮特写40s措达给孩子抹酥油自己抹酥油牧人在生活中懂得,酥油是最好的护肤品。草原上风沙大,紫外线强烈.脸上抹一层酥油,皮肤又红又亮,能防风防晒。5s晨光、帐篷时候不早了,措达准备外出放牧.特写30s用“唐古”装干粮这种皮口袋叫“唐古”,它是藏北牧人特有饭盒。里面装着一天放牧所需的干粮。在藏北,许多生活用品都取自牛羊的身上。这种羊皮做的口袋轻巧、实用,牧人外出时都带着它.全摇镜头20s措达准备出发措达放牧要走很远的路。他必须带足一天的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