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92781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计时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计时双基练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兰州模拟)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主要是 ()A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B正确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C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解析中共八大在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下,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符合当时的

2、国情。答案B2(2015广东百校联考模拟)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解析材料中“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是指1978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理解的主要是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的农村经营方式。答案B3(2015邯郸四校模拟)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下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它说明()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B家

3、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解析题目材料中56%的人认为新时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总体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也就是说,家庭联产承包制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答案D4“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上述材料中所述“这一制度”指的是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制度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C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体制D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的改革,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包产到户

4、、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的形式,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答案D5(2015南通海门诊断)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其中“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设立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B发表了南方谈话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D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设立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为1980年至1988年,故排除A;南方谈话的时间为1992年,故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为1984年,故选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为1990年,故排除D。答案C

5、6(2015长郡中学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相关选项的具体时间。从图表曲线看,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A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确立。B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放。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是在21世纪初。答案D7(2015池州模拟)某城市2012年与1978年相比,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重由72.33%下降为26.95%,第二、三产业(工、建、运、商、

6、服)由27.67%上升到73.05%,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由11.51%上升到38.4%,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A BC D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2012年”及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包括。答案D8(2015武汉调研)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南方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

7、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解析“投机倒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下海”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词汇的变化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答案B9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解析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供应紧张,实行定量供应,出现了粮票等票证;

8、改革开放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资供应充足。这一转变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答案B10(2015唐山模拟)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解析从材料中“1979年”“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

9、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可以排除A、B,因为与1979年时间太接近;C与材料中“谈及经济体制改革”不符。故选D。答案D11(2015洛阳市高三统考)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导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很多,但共同原因只有对国外先进

10、经验的引进和学习,C项正确。A项错在“清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于1987年的十三大,故排除B项;D项不符合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答案C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B全行业对外开放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全方位”是指,中国面向全世界开放,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

11、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新式产业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本经济仅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而封建经济则占到90%。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在纺织业中,外资纺织厂占有了46%的纱锭和59%的布机数。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二从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借鉴1933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

12、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材料四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什么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

13、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6分)(4)根据材料四,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产业结构变化。(6分)解析第(1)题注意从民族经济的比重、民族资本的比重等角度与封建经济、外国资本比较概括。第(2)题总结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农业的措施来得出答案。第(3)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来回答第一问,从材料三来归纳概括第二问。第(4)题的答案实质就是借鉴题干中外国的先进经验。答案(1)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一些部门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2)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原因: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3

14、)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变化:追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的新路。(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

15、之权。张季子九录实业录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8分)(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6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4分)(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