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912513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教学行为观察量表 课题探索两直线平等条件执教人苏霞观察人郑廷伟 刘同军 娄建民 季勇 视角观测点观察记录 提问提问次数A层学生9次 B层学生5次 C层学生11次 环节问题个数问题表述类型及意图(叙述、引导、应用、理解、分析、判断) 有效性时机是否恰当明确性开放度一般开放度较高1 问题1图片从美丽的图片中能看出什么图形?引导 问题2从这张图片(公路)中呢?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中你能发现平行线吗?引导 问题3看到这么多图形,你有什么问题可问吗?引导 问题4想一下怎么能画出平行线?引导 2 问题1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 问题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 问题3还有什么方法?引导 问题4这三种画法,你

2、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析 问题5他说的不同之处有什么问题要提问他吗?分析 3 问题130度的角能画出平行线吗?应用 问题2第二种画法是用“内错角”画的吗?这里哪有角啊? 判断 问题3这种角叫同位角,现在知道了吗?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两线平行?分析 问题4还有什么疑惑吗?引导 问题5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吗 判断 问题6还有吗? 判断 问题7你对本科的学习还有疑问吗? 判断 4 问题1同旁内角怎样时,两直线平行呢?判断 问题2你怎么看出来是加起来180度时两直线平行呢?判断 问题3听明白的举手?理解 问题4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是平行的?分析 问题5谁还能用其它方法画平行线?引导 问题

3、6你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方法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判断 问题7过AB外的两点M、N,分别作AB的平行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分析 指导 独立思考次数 2次时间 5分钟必要性 必要合作学习次数 3次时间 8分钟必要性 必要教师理答 赞同表扬批评有效干预不予理会偏离目标 14 个性化生成12 可利用生成75 1 综合分析:我们组负责观察的维度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共设计了三个视角:提问、指导、教师理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上提出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4、题的能力。在 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现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地给出问题、提出问题,而是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或主题图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出 了一个新要求,就是从情境图或主题图中找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根据这个要求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在本节课中,苏老师的课堂提问共25次,其中,提问 A层学生9次,B层学生5次,C层学生11次,占学生人数的78.1%,从这些数据中看出,苏老师在每个环节面向全体,创设恰当的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发现 问题与提出问题,大面积关注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问题的分配非常合理,并且苏老师的问题有效性较高,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的行为 和

5、思维,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了老师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策略。在教师提问过程中,教师的追问 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例如在环节3有位学生画出两个45的内错角而得到平行线时,老师追问“利用30的角能画出平行线 吗?”让学生互相质疑,在思维碰撞中引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合作交流,从而加深了对“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方法的认识,由此扭转了学生由 单个例子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可见教师的追问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正确提出问题”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从观察量表中可以看出:自主学 习时间为5分,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时间为2

6、0分钟,交流展示时间这说明: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比较充分,占据了整节课时间的约56%,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 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在“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环节3中,这一环节学生继续深入理解“三线八角”,教 师没有急于自己进行总结提升,而是让学生互相提问、互助解决,然后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分析解决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时机。第三个视角是教师的理答。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师 的理答十分重要,直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反应课堂教学的效益。通过统计,

7、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以赞同表扬为主,间或几次有效干预,特别是对 于学生探索过程中的个性化生成,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教师通过问题驱动、示范引导等搭建支架,让学生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索 画平行线的方法时,有的学生认为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发动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解决,由于老师的鼓励和期待,有学生居然通过图 形变式否定了刚才同学的结论,发现同旁内角互补才有两直线平行,由此可见教师老练的理答策略。再如,学生在展示所画平行线时,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局限性,把 没有实质区别的两个图形当成两种情况,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到图形的共同点,有效

8、干预了正常方向的偏离。因此,教师的这些理答方式有效地提高了 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创设民主、包容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敢于提出问题搭建了平 台问题与建议:1.在提问环节,教师的追问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比如在“过直线外两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一环节由于时间较紧,教师直接肯定了学生的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而没有及时追究平行的理由,从而错过了一次让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时机。2.在指导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得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准确结论,教师没有及时点评引导,从而错过了烘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的良机。3. 教师的理答方式中对于学生偏离目标的有效干预有4次,对于可利用生成的有效干预有1次,这与本节课开放探索的教学方式有关,学生们过于活跃,思维不够充分 就起来回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建议教师以后能够清楚明确地引导学生,搭建合理有效的支架,使学生思考到位,回答规范,提高研究问题的 质量。4.学生课堂上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环节上有许多精彩之处,老师应给予恰当、多元化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