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91125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修复工程程序及修复技术概述土壤污染常见修复技术 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重要涉及工程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 物修复技术和联合修复技术等。1、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重要涉及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 措施。2、物理-化学修复技术重要涉及:热解决技术、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淋 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和土壤性能改良技术等。3、生物修复技术涉及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4、联合修复技术重要涉及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化学/物化-生 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等。土壤修复工程流程 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内容涉及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

2、方案制定、 施工管理与运营、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1、污染土地评估重要涉及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现场踏勘、布点与采 样、样品检测与分析和风险评估。2、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3、施工管理与运营重要涉及具体修复方案制定、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修 复工程运营与维护和污染土壤清理。4、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后附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目录1 第一阶段 污染土地评估 21.1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 21.2现场踏勘 31.3 布点与采样 41.4 样品检测与分析 51.5 风险评估 62 第二阶段 修复技术选择 72.1 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72.2 修复技术筛选环节 72.3国内现

3、阶段常见修复技术 82.3.1工程修复技术 82.3.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82.3.3 生物修复技术 112.3.4联合修复技术 122.3.5小结 123 第三阶段 施工管理与运营 133.1 具体修复方案制定 133.2 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133.3 修复工程运营与维护 143.4 污染土壤清理 144 第四阶段 后续监测与评价 144.1 监测原则 144.2 监测工作程序 15164.3 修复效果评价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按照下图规定的程序进行,内容涉及污染土壤评估、 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施工管理与运营、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 分。资料收隼污辭

4、土壤产恰第一悽污染情况调查整理分析凤险评估修复技术诜-第二阶段制定详细修复工乍方案施丁管理与运行第三悽修复二程运行监测污染土壤清理二恢复后统监测与评忙 第四阶段项巨验收 项巨结束1第一阶段污染土地评估1.1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资料的收集重要涉及:场地运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 有关政府文献、以及场地所在区域自然社会信息五部分。1 、场地运用变迁资料用来辨识场地及其邻近区域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照片,土地管理 机构的土地登记资料,场地的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其它有助于评价场地污染 的历史资料如平面布置图、地形图等。场地运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设 施、工艺流程和生产污染等

5、的变化情况。2、场地环境资料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场地内危险废弃物堆放记录、场地与自然保 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等。3、场地相关记录产品、原辅材料和中间体清单、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地下管线图、化 学品储存和使用清单、泄漏记录、废物管理记录、地上和地下储罐清单、环境 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环境审计报告、地勘报告等。 由政府机关和 权威机构所保存和发布的环境资料,如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公 司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生态和水源保护区和规划等。4、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信息场地所在地的自然地理信息,如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 质、气象资料;

6、场地所在地的社会信息,如人口密度和分布,敏感目的分布, 及土地运用的历史、现状和规划等;区域所在地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5、资料的分析调查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辨认资料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信息,如资料 缺失影响判断场地污染状况时,应在报告中说明。资料收集应注意资料的有效 性,避免取得错误或过时的资料。1.2现场踏勘1、安全防护准备在现场踏勘前,调查人员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知 识,并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2、现场踏勘的范围 以场地内为主,并应涉及场地周边区域,在勘查场地时,除非受环境或障碍 物所阻碍,或其它无法克服的因素,应尽也许勘查场地的设施、建筑物、构筑 物,如罐、槽、

7、沟等,同时观测是否有敏感目的存在,并在报告中说明。3、现场踏勘的重要内容a. 现场踏勘的重要内容涉及:场地的现状,场地历史,相邻场地的现状,相 邻场地的历史情况,周边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 述,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或设备的描述。b. 场地的现状:也许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或解 决以及泄漏状况,都应观测和记录。c. 场地历史:场地过去使用留下的任何迹象及也许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 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解决应观测和记录。d. 相邻场地的现状:相邻场地的使用现况及也许存在的污染应尽也许观测和 记录。e. 相邻场地的历史情况:相邻场地运用历史及导致土壤

8、和地下水污染的也许 性,应尽也许观测和记录。f. 周边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对于周边区域目前或过去土地运用的类型,如 住宅、商店、工厂等,应尽也许观测和记录;周边区域的废弃和正在使用的各 类井,如水井等;污水解决和排放系统;化学品和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 地面上的沟/河/池;地表水体、雨水排放和径流及道路和公用设施都应辨认和描 述。g. 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述: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 形应观测、记录,并加以分析,以协助判断周边污染物是否会迁移到调查场 地,以及场地内污染物迁移到地下水和场地外。4、现场踏勘的重点一般重点踏勘对象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解决、储存、处置或生产

9、, 储槽与管线,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污染和腐蚀的遗迹,各种储罐 与容器,排水管与污水池或其它地表水,废弃物,井,污水系统,其它可供评 价场地状态的对象。5、现场踏勘的方法调查人员可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异常痕迹的观测等方式判断场地污染的 状况。6、人员访谈访谈内容:应涉及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问题,由调查人员提前准备 设计。访谈对象:受访者为场地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应涉及:场地管理机构和地 方政府的官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场地过去和现在的不同阶段使 用者,场地所在地或熟悉本地事物的第三方,如邻近场地的工作人员、过去的 雇员和附近的居民。访谈方法:可采用当面交流、电话交流

10、、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进行。7、内容整理 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对照已有资料,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再 次核算和补充。基于1.1和1.2调查收集资料编制XX区域污染土壤初步调查报告。1.3 布点与采样1 、采样准备a. 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规定的工具等。b. 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c.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登记表、铅笔、资料夹等。e.安全防护用品: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2 、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参照表 1 进行,并应说明采样点布设的理由。表 1 几种常见的布点

11、方法及合用条件布点方法使用条件简朴随机布点法合用于污染分布均匀的场地。专业判断法合用于潜在污染明确的场地。分区布点法合用于污染分布不均匀,并获得污染分布情况的场地系统布点法合用于各类场地情况,特别是污染分布不明确或污染分布 范围大的情况。可以获得污染分布。但其精度受到网格间 距大小影响,一般费用较高。采样点垂直方向的采样深度可根据污染源的位置、迁移和地层结构、水文地 质等进行判断设立。若对场地信息了解局限性,难以合理判断采样深度,可按 0.5-2 米等间距设立采样深度。现场测定土壤水分、容重等信息,填制场地调 查登记表。3、地下水采样点 场地内如有地下水,应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点。如场地

12、内没有地下水,则在场地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径流的下游汇水区内布点。4、地表水采样点 假如场地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场地内地表水布点,假如场地内没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下游 3km 内的汇水区域内寻找地表水源,并 进行布点;假如场地有市政排水设施,则无需进行地表水布点。5、环境空气采样点 在场地中心和场地当时下风向重要环境敏感点布点;对于有机污染物、恶臭污染物和汞等挥发性重金属污染场地,应在污染最重的地块布点。6、场地内残余废弃物采样点 对各类也许为危险废物的残余废弃物及与本地土壤特性有明显区别的可疑物质进行布点。采样等具体操作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4样品检测与分析土壤的常规理

13、化特性土壤pH、粒径分布、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渗透 系数等的分析测试应按照GB 50021执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应按照HJ/T、166和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指定的方法进行。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性 分析,应按照 GB 5085和 HJ/T 298中指定的方法进行。其他样品分析:地下水样品、地表水样品、空气样品、残余废弃污染物样品的分析应分别按照 HJ/T 164、 HJ/T 91、 HJ/T 194、 GB 14554、GB 5085 和 HJ/T 298 中指定的方法进行。1.5 风险评估1 、危害辨认根据污染土壤调查获取的资料,结合土地的规划运用方式,拟定污染土壤的 关注污染物、

14、土壤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也许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 下水体等。2、暴露评估在危害辨认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土壤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害敏感受体的情 景,拟定土壤污染物对敏感人群的暴露途径,拟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模型和敏感人群的暴露模型,拟定与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性质、地下水特性、 敏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计算敏感人群摄入来自土壤 和地下水的污染物所相应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暴露量。3、毒性评估在危害辨认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涉及致 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拟定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的毒性参数,涉及参考剂量、 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单位致癌因子等。4、风

15、险表征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工作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单一污染物经 单一暴露途径的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所有污染物经 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不拟定性分析,涉及对关注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 径产生健康风险的奉献率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根据需要进行风险的 空间表征。风险表征计算的风险值涉及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所有关注污 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非致癌风险值)和多个关注污染 物的危害指数(非致癌风险值)。5、修复建议目的值的拟定在风险表征的工作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 平。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 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关注污染物基于致癌风险的 修复限值和/或基于非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并进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 析;如暴露情景分析表白,污染土壤中的关注污染物可淋溶进入地下水,影响 地下水环境质量,则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污染土壤修复建议目的 值,应根据上述基于致癌风险的土壤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