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word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91113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设计》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设计》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设计》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设计》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word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设计外国建筑师心中的理想城市信息提取:如何建造生机勃勃、令人愉悦、与众不同、但又负担得起的城市?在很多大名鼎鼎的外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看来,这是当今城市规划行业最难实现的目标之一。但是,无论如何,开放的街区、对自身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以及行人第一的人文精神,都是这些当代建筑大师们的共识。开放的街区法国当代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克里斯蒂安.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以设计大胆和对环境的感受力敏锐而闻名世界。他主持过比利时布鲁塞尔欧共体总部行政区扩建规划、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都市开发规划等大项目。1994年,他50岁时,获得过号称建筑业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3月12

2、日 15日,包赞巴克在出席北京通州国际新城规划论坛时,继续大力鼓吹他坚守了20多年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理念:开放的街区。巴赞巴克具体解释说,过去25年来,开放的街区概念流行全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何为开放的街区?具体而言,就是沿街的建筑不该象一堵墙那样连成一片,绵延不绝;人走在街上,不应当感觉好像在穿越一条长长的走廊。相反,沿街建筑的高矮、大小、形状、排列形态既应有所区别,又要相映成趣。最靠近街边的建筑应以矮小为宜,高耸的摩天大厦要尽量退居到远离行人的地方。相邻的街区内,建筑既要有高度的统一性,又要有高度的多样性。建筑内的每扇窗户都应当有漂亮的视野。人在街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阳光照耀

3、。包赞巴克推崇欧洲的一些古典城市,称其实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合一,街道与街区的合一。提到巴黎那些典雅的步行街或是街边闲适的咖啡馆,巴赞巴克说,街道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某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巴黎的街道对行人非常友好。文化的传承菲利普.歌德史密斯(Philip M.Goldsmith)是加拿大皇家建筑师协会以及加拿大文化遗迹顾问协会的成员。过去16年里,他27次来华。这位蓄着大络腮胡子、略微有些发福的中年人告诉中新社记者,在北京,他最喜欢后海,喜欢那里的胡同和四合院。在3月中旬举行的北京通州国际新城规划论坛上,哥德史密斯说:建筑如同雕塑,是能够讲述文化和历史的一种艺术。城市是人与地的互动。人们把建筑的功能、

4、对应当如何利用空间的感受,甚至把文化和价值观一代一代地叠加进城市建设中,不断创造文化标记,从而形成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城市。通州早在西汉初年建府,至今有2200年历史,是久负盛誉的水陆都会和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起始于此,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等十余条河流在这里交汇、流淌。歌德史密斯说,城市规划不是通用的,不能复制。北京要在通州建设新城,不应当复制阿姆斯特丹、巴黎或者纽约的滨河区,而应当回望历史,找出自己文化的根,建设一个中国版的通州滨河区。他说: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因距离而产生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旅行,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相似。当人们在忙着现代化的时候,传统精神不

5、知不觉间失落了。他认为,中式建筑的根不在于砖瓦、砖墙,而在于社会结构。四合院在中国历史中存在,是因为中国人有四世同堂的传统。正是家族同居的社会结构,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风格,出现四合院这种独特的中式建筑。他承认,保持传统、文化根源和民族特性,并不容易,甚至难以简单地、自然而然地实现。人们需要处心积虑,并运用很多技术方法,才能把自身的精神、灵魂融入建筑当中。他声称,将乐见北京通州的滨河区,出现现代版的中式四合院。行人第一来自巴西的独立咨询师保罗?卡斯特迪奥在谈到城市建设时,特别关注交通格局。他指出,城市贫富差距加剧,便不可能持续发展。城市未来运营的成本,不应该高于当前的效益。在3月中旬的通州国际新城

6、规划论坛上,卡斯特迪奥举出洛杉矶、圣保罗、墨西哥城等例子,说明城市若以汽车为导向,按照驾车者的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必将交通拥堵、成本上升、污染加剧。要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必须重新设计道路,限制汽车使用量。卡斯特迪奥说,在城市交通格局中,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应当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他理想中的最佳交通服务模式是:可靠、易达、舒适、安全、廉价。所以,在一个巨大的、呈倒金字塔的结构中,行人位于最高层,且人数最多;其次是自行车族,再次是乘坐公交车的人们私家车主应当位于最底层、且人数最少。他解释说,步行或骑自行车是最可靠、易达的交通方式,不仅廉价,还有利健康。遗憾的是,包括北京在内,中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

7、市中,人行道、自行车道被汽车占得满满的。那么,公交车呢?北京的公交车太拥挤。一般而言,公交车上,如果每平方米不超过2人,会感觉舒适。但北京,公交车上每平方米通常是4人、甚至6-7人,当然没有舒适可言。他呼吁北京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大力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并借鉴日本的经验,在地铁站内建双层自行车停车场,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方便都市人出行。也许,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一万美元的北京而言,开放的、文化的、人文的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并不容易实施,但北京市的官员们却雄心勃勃。北京市负责城建的副市长陈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以及通州区区委书记王云峰都在同样的论坛上承诺,要把通州新城建成宜居城市的典范。信息

8、提取:tears/calon分形城市、空间私有与NKS建筑与城市,在我们可见的未来几十年里,会走向何方呢?有两个命题或许将成为主流:一个是数字化、网络化对城市及建筑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和建筑师都在被迫做减法。因为他们的功能都在逐一溶解,建筑从类型明确的格局走向它的最初-遮蔽与隔断;建筑师则从一技之能的专家返回到人手可及的工匠。建筑设计逐渐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构架或许只是一种游戏的两个侧面,结构及功能标准件将与空间组合及私有的过程彻底可分离,普通人对建筑生长的可操作部分将从表皮一直延伸到除骨架(需要认证建造来确定安全)外的所有领域这个大势看样子不可阻挡。(

9、见tears原文末代建筑师、高技VS高高技)第二个是建筑/城市的真正生态化与空间化。虽然建筑师可能不再是一项专家性质的职业,但这并不妨碍建筑作为树木真正走回城市这片森林的本质。告别从地图到平面都是一张纸的时代,在公共的外部世界中划分私有的空间(而不仅是室内)。虽然人人都可以做菜,厨师却以做菜为职业,营养师在研究做菜背后的东西。建筑师或许在将来就将从厨师转向营养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东西该是他们关注的背后的东西呢?本文为之探讨一二。从东西方城市差异说起比较东西方城市的差异,是一个历史久远、快被说烦的话题,也是在种种文化差异中,空间尺度最庞大的一类。从空中俯瞰城市平面,最容易发现的两者差别无疑

10、是道路格局:中国城市遵循自考工记以来严格的正交棋盘式路网(近代西方城市如曼哈顿也有模仿),西方城市则自由的铺开星型放射状路网。星型放射状路网能够获取两点间的最短连线,但往往造成路口的道路汇集过多。象巴黎这样的大城市,很多路口由6-8条以上的街道交叉而成,最终形成一个围绕环岛的星型广场。正交棋盘式路网有着精确的方向性,虽然城市中多数的两点间没有直线可以通达,但每个路口的交通往往能通过一个红绿灯就能解决。在北京、西安这样的中国城市中习惯于正方向的居民,在巴黎或者伦敦会很容易迷失方向,这也算是城市差异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一个对应吧。东西方城市的另一类典型差异被认为是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芦原义信在其外部空间

11、设计中,曾例举一个日本城市及一个欧洲城市的平面简图。他认为在欧洲的城市,建筑与道路空间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无屋顶,即使把属于街道的那些空间与属于建筑的空间对调,其平面看起来仍是一个完整的、可使用的城市;而日本的城市则完全不能这么做。事实上,芦原义信的这个论调有失武断,因为即使是西方的城市平面,把它翻转过来后,得到的并非一个可使用的城市,而仅仅是其黑白分布的均衡比例及街道的不规则性使人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在翻转的图中,人们仍然是把街道的部分看成街道的-虽然它们已经从黑色变成了白色。然而,他的这个尝试仍不失一步非常有趣的探索,因为超越了道路结构,而径直揭示了城市的图底关系。第三类差异是人人都能一眼看出的

12、,那就是建筑本身的差异。无论是周庄古镇、丽江老街,还是北京四合院,都在那些简单的重复间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因为东方的传统建筑与城市是浑然一体的,而不是千百栋房屋合在一起的西方城市。上面三类从大到小的差异-道路系统、建筑与街道的关系、建筑,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然而跳出城市研究的传统角度,试着从另一个层次来分析,就可以发现三者实际上是统一于一同种完美的数学模型,那就是分形。分形及国内发展现状什么是分形?通俗一点说就是研究无限复杂但具有一定意义下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什么是自相似呢?例如一棵苍天大树与它自身上的树枝及树枝上的枝杈,在形状上没什么大的区别,大树与树枝这种关系在几何形状

13、上称之为自相似关系;我们再拿来一片树叶,仔细观察一下叶脉,它们也具备这种性质;动物也不例外,一头牛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中的基因记录着这头牛的全部生长信息;还有高山的表面,您无论怎样放大其局部,它都如此粗糙不平等等。这些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分形几何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分形几何是真正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Fractal)被称为非线性科学(nonlinear science)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分形、混沌、孤子)之一。自70年代初诞生以来,分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以几何为基础,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电子艺术的完整体系。分形理论是一门交叉性的横断学科,20多年来,从振动力学到流体力学

14、、天文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从分子生物学到生理学、生物形态学,从材料科学到地球科学、地理科学,从经济学到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无不闪现着分形的身影。分形理论已经对方法论和自然观产生强烈影响,从分形的观点看世界,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是以分形的方式存在和演化着的世界。创始人B.B.Mandelbrot是这样描述分形的:为什么几何学常常被说成是冷酷无情和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无力描写云彩、山岭、海岸线或树木的形状。云彩不是球体,山岭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圆周,树皮并不光滑,闪电更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更为一般地,我要指出,自然界的许多图样是如此地不规则和支离破碎,以致与欧几里得几何相比,自然界不只具有较高程

15、度的复杂性,而且拥有完全不同层次上的复杂度。自然界图样的长度,在不同标度下的数目,在所有实际情况下都是无限的作为对这个挑战的回答,我构思和发展了大自然的一种新的几何学,并在许多不同领域中找到了用途。它描述了我们周围的许多不规则和支离破碎的形状,并通过鉴别出一族我称为分形的形状,创立了相当成熟的理论。图一:一些典型的分形体人们对于分形最直观的理解,便是自相似及迭代。的确,不同层次间的部分在形状上相似,并通过一个方式迭代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正是分形体(符合分形结构的物体)最本质的特征。事实上,我们身边的万物都可以从分形或者多分形(分形的扩展概念,具体略)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城市也不例外。在我国,城市

16、地理、城市人口、城市交通、GIS以至混凝土技术等分支学科已经在初步的应用分形的观点来建立新的理论架构,而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还少有涉足。以互联网上著名搜索引擎Google,来搜索中文分形,可以得到不重复的结果9770个,其中与艺术相关的2270个,与城市相关的1100个,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仅66个,不过还是集中于人口、经济、材料的研究方面,真正联系上城市规划的仅有曹永卿、汤放华的混沌与城市规划一文,但也以介绍混沌、分形的基本理论为主。在ABBS建筑论坛(abbs )中搜索中文分形,得到结果265个,其中理想城市论坛仅14个,且都是提及分形概念而已。可见分形仍是国内规划界的知识空白,更谈不上相对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城市的分形特征所有的城市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具备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