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01平法标注详解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9103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101平法标注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G101平法标注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G101平法标注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G101平法标注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G101平法标注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101平法标注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101平法标注详解(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3G101-*平法标注 答疑03G101-1 勘误 03G101-1修正说明1.针对03G101-1发行后全国用户咨询比较集中的问题,以及图集在编排和印刷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之处,本次印刷予以修正。2.凡经修正的文字、图线及标注,在图集中均加下划线予以提示。3.有修正点的页数为:第3,15,1921,24,2729,31,33,34,36,3840,4245,4751,5469页。 03G101-1勘误1至10项1、第15页第3.3.1条第三行末“3.3.4”应为“3.3.3”。2、第27页图4.2.5单跨井字梁“JSL7(1)”应为“JZL7(1)”。3、第43页图A中的柱内侧钢筋引注“laE

2、”应为“la”。4、第47页转角墙构造中上下相邻两排水平筋交错搭接的左边起点距暗柱边缘,加注“0”。5、第47页左边中间端柱转角墙构造最上边一行尺寸标注应为“伸至对边0.4laE”,漏印“0.4”。6、第47页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7、第54页上图和下图跨中引注“贯通筋”应为“通长筋”。8、第55、56页上图跨中引注“贯通筋”应为“通长筋”。9、第67页11右上“按54页”应为“按48页”。10、68页上图、中图左下方的小图及引注“当下部纵筋直锚长度不足时可弯锚”应删除。 03G101-1勘误、调整和增补第11至31项11、(勘误)第3页“

3、构件代号”第2栏第5行“非边缘端柱”应为“非边缘暗柱”。12、(勘误)第19页最下边一行“注”中“混凝土标号”应为“混凝土强度等级”。13、(勘误)第19、21两页左边“结构层楼面标高结构层高”栏所标出的底部加强部位“2、1”层应为“1、2”层。14、(勘误)第20页“剪力墙柱表”下面一排中部“GYZ2”和第21页1AB轴上的GYZ2自标高8.670往上的“T型”配筋截面应为“一型”配筋截面,以符合第18页“构造边缘翼墙(柱)GYZ”的规定。15、(勘误)第21页连梁(LL)标注中上部纵向钢筋与下部纵向钢筋的分隔“,”号应为“;”号。16、(调整)第24页左栏最下一行第1517字“通长筋”改为

4、“全跨相同”。同页右栏倒数第二行调整改为:“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17、(增补)第25页第4.2.4条3款第三行在“另一边省去不注。”与“(图4.2.4a)”之间增补插入:“不适用该规定的情况见下款。”并删去“(图4.2.4a)”。再补充第4款:“4. 当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18、(增补)第33页表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的注增补第5条:“5、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19、(勘误)第

5、34页表头删去“纵向”两字。20、(调整)第36页“焊接连接”构造对焊接连接点的引注“相邻纵筋交错焊接连接”改为“相邻纵筋交错对焊连接”,防止误解为允许采用搭接焊接。21、(增补)第36页“注”第5条和第42页“注”第4条后均补充:“也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在该两页图2连接点的引注上均增补:“(将柱下端的搭接位置上移至此)”。22、(调整)第38、39页对焊接连接点的引注“闪光接触对接焊接”去掉“闪光接触”四字,调整为“对接焊接”。23、(增补)第40页右下“圆柱螺旋箍筋构造”的分图名“2.搭接构造”增补改为:“2.螺旋箍筋搭接构造”。24、(调整)第47页上排第3图转角墙的水平筋搭接长

6、度“LlE(Ll)”改为“1.2LaE(1.2La)。同页“有端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锚固”构造中加注:“除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外,当剪力墙水平钢筋满足直锚长度或弯锚长度与形式要求时,可不伸至对边。”25、(调整)第48、49、50页剪力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中的竖向分布钢筋搭接长度“l1E”改为“1.2laE”,“Ll”改为“1.2la”;接头位置错开距离“0.3l1E”和“0.3Ll”均改为“500”。26、(增补)第48页“注”增补:“3. 本图集所指小墙肢为截面高度不大于截面厚度3倍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27、(调整)第51页双洞口楼层LL去掉中间支座中的两道箍筋。在“连梁、暗梁和边框梁侧

7、面纵筋和拉筋构造”的注中加注:“箍筋封闭位置可在矩形截面的任何一角。”28、(增补)第54、55、56页“注5”第5行第三字后增补插入:“当支座上部钢筋与通长筋直径相同时,”。29、(勘误)第65页上图梁下部钢筋锚入支座“(Ll)”应为“(La)”。在“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的“注”中补充:“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30、(勘误)第66页上边“注1”中的“26页”应为“33页”。同页上所有梁及梁节点的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均改为12d,并加注:“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31、(增补)对本图集所有与连接和锚固有关的构造说明中增补:“钢筋连接和锚固必须遵守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3 钢筋的锚固与9.4 钢筋的连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6.5钢筋的连接和锚固的所有规定。”03G101-*平法标注 答疑在03G101-*平法标注中,有很多人有疑问,我在另外网站看到现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把疑问再提出贴在这里,供大家讨论. 墙问题(1):在03G1011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剪力墙顶有暗梁AL时,是否只需锚入AL够锚固长度即可?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

9、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AL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AL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AL钢筋直径?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AL箍筋,第三层为AL纵向(水平)钢筋。端头直钩与AL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墙筋

10、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墙问题(3): 剪力墙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应该伸入柱钢筋内侧还是外侧,现实中大多数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侧,我觉得这样不妥,但图集上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答墙问题(3): 通常剪力墙水平钢筋放在外侧,如果伸入端柱竖向钢筋内侧时,需要向内弯折,这样做会形成钢筋笼“颈缩”,因此,水平钢筋走暗柱主筋外侧即可。剪力墙尽端不存在水平钢筋的支座,只存在“收边”问题。请参看03G101勘误:6、第47页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

11、后“扎进”暗柱。 墙问题(4): 请问陈总在03G101第47页中“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第33页中“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的“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设搭接接头”的构造做法?因为在转角墙外侧设搭接接头比较便于施工,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在施工中比较困难。 答墙问题(4): 按照我国施工实践中的传统做法,局部无间隙(纵筋搭接或箍筋局部重叠)的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如果严格要求,为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360度握裹,不应该允许有无间隙的并列钢筋,请参看35页右上角构造)。由于转角部位存在比较密的箍筋,如果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在阳角位置设搭接接头,则难以保证局部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钢

12、筋混凝土中将形成多条贯通内缝,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在此关键部位发生破坏。 墙问题(5): 关于补强钢筋“缺省”标注的问题。 03G101-1图集第17页,剪力墙矩形洞口补强钢筋的第(2)条是否和第(1)条相联系的,即:如果设置补强纵筋大于构造配筋,则需注写洞口每边补强钢筋的数值;如果设置补强纵筋不大于构造配筋,则按第(1)条“洞口每边加钢筋 212 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断钢筋总面积的50%”执行。 这样的“缺省”标注规则对圆形洞口是否适用?首先是圆形洞口允许不允许“缺省标注”?如果允许的话,其缺省值是否可用 212 ?(例如,在第(4)、(5)、(6)条中) 答墙问题(5): 两条规定互相联系,在

13、逻辑上是在同一大前提下(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的两个不同的小前提。由于圆形洞口有可能只切断一个方向上的钢筋,例如梁中部圆洞只切断箍筋,却需要在洞口上下补强纵筋,所以,矩形洞口缺省标注的做法不适用于圆形洞口。 墙问题(6): 关于圆形洞口补强钢筋设置方式的问题。 03G101-1图集第17页的第(5)条规定:洞口上下左右每边都设置补强钢筋;但第(4)条只在上下设置、而不在左右设置? 答墙问题(6): 03G101-1的洞口规则与构造仅适用于剪力墙上(含墙身、墙梁与墙柱)开洞,如果在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上开洞,其构造方式就有所不同了。梁与墙梁的主要受力机理不同,梁的主要功能是承受竖向荷载,连梁的主

14、要功能是协助剪力墙承受横向地震荷载;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梁的(受剪)强度而设,连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连梁的刚度而设。所以,当设置在连梁中部且直径不大于1/3梁高的圆洞切断了连梁的箍筋时,并不会使连梁的受剪强度减弱到不安全的程度,但却会影响连梁的刚度。所以,第(4)条规定仅需在洞口上下设置“补强钢筋”(严格的说法应是“补刚钢筋”)。 墙问题(7): 03G101-1图集第17页的第(6)条说明了“直径不大于800时”的开洞做法,对于“直径大于800”的圆形洞口怎样处理? 答墙问题(7): 在剪力墙上开直径800的圆洞情况比较少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一般主要解决普遍性问题(偶尔涉及特殊性问题)。如果圆洞

15、直径大于800,建议按17页第(3)条 洞宽大于800的矩形洞处理,并在圆洞四角45度切线位置加斜筋,抹圆即可。 墙问题(8): 当(洞宽大于800的矩形)洞口上下使用了补强暗梁以后,洞口左右就不须设置补强钢筋了?其中有什么道理? 答墙问题(8): 不设置补强钢筋是因为补强钢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所以要在洞口两侧按(约束或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见17页第(3)条规定。 墙问题(9): 关于“补强暗梁高度”计算问题 03G101-1图集第17页第(3)条:“补强暗梁梁高一律定为400,施工时按标准构造详图取值,设计不注。” 这里的 “梁高400” 是指混凝土的高度还是箍筋的高度? 从第53页右上角图中看来,应该是“箍筋高度”。 答墙问题(9): 图上已经指示为箍筋高度。 墙问题(10): 在03G101第48页中“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大样图中的“墙柱是否包括端柱还是指暗柱? 答墙问题(10): 墙柱有10种,详见第12页第3.2.1条和第3.2.2条关于墙柱的定义。 墙问题(11): 在03G101第48页中“注:1、端柱、小墙肢的竖向钢筋.。”根据该条的规定,端柱、小墙肢在顶部的锚固构造做法是否也得考虑其是边柱、角柱或是中柱?若是边柱、角柱那么其构造就是按照37页或43页,若是中柱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