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思考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91009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复习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学复习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复习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复习思考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重点绪论1、美学学科(1)美学独立的标志:1750 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2)鲍姆加登的美学观(p18):“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的感性认识),而这完善就是美。”(3)美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 关系研究审美心理(4)美学研究的范围:/美(客体)审美关系T美感(主体)、美的创造(主客观结合)(5)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美真关系)文艺学:艺术史是重 要研究对象 伦理学:美善关系 心理学:心理距离说、快乐说(6)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博采相关学科理论,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

2、系为研 究对象的人文学科。2、美学思想(1)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到16世纪)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努斯、普罗丁、奥古斯汀等。 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成为认识论美学。包括: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博克等;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鲍姆加登等;德国古典主义 美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包括俄国形式 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

3、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特征PPT:从历史时期来看,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课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五个时期,不同 的时期变化又伴随着“情志”、“言意”、“形神”、“生活”、“心性”等主题的变奏,其中,“中 和”、“气韵”、“意境”等范畴得到高度重视与发展。与西方美学思想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发 展的痕迹,且更有伦理化、人生论的特征,更加玄妙、超越。书本:天人合一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1、西方美学史主要理论观点:美在形式、美在理念、美在无意识、美在关系、美在距离、美在移情、 异质同构( 1 )美在形式主要观点:美在对象的形式规律或自然属性(美与形式)代表学派:毕达

4、哥拉斯:秩序、比例、对称、和谐(球形和圆形) 亚里士多德:体积、顺序,客观事物自身 阿奎那:完善、和谐、清晰 文艺复兴:自然科学 经验主义、实验美学评价:合理性: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局限性: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事物的美不仅仅在形式,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不一定 是美的。(2)美在理念 主要观点: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理式”,美的理念是最高的绝对的真实 代表人物:柏拉图:理念是真正的实在的美;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先验性和单一性;具 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普通和特殊的统一、内容和形式 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评价:历史地位和

5、贡献:从客观精神世界探求美,使美具有了普泛性和恒定性。局限性: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把世界和美首位颠倒了。( 3 )美在无意识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美属于无意识,是本能冲动的升华(评价:揭开了无意识领域,深入到人类 心理结构的最深处,这是它的功绩,但无意识理论片面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 阿德勒:权力欲望 荣格:集体无意识 评价:深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有其合理性,但混淆了美与美感 的区别,从主观心意出发,也是使美失去了衡量标准。( 4 )美在关系代表人物:狄德罗观点: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每种事物本身的秩序、安排、对称;相对的美,一种事物与其他

6、事物的关系 关系到我的美:人感觉到了美,唤起了人对这一关系的感觉 评价:狄德罗的美在关系,突破了把美当成单一的现象,或某种孤立的因素,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 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他的这些观点很可贵。也这是这样,他只是从 事物的直观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5 )美在距离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主要观点: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不即不离T距离不及-一实用功利;距离太不能欣 赏和理解对象 评价:抓住了美与真善的区别,从审美态度的角度探求美有其合理性,但其终究

7、是一种审美态度,只 是欣赏和创造过程中某种条件。美与现实会保持距离,但并不意味着距离就一定产生美。( 6 )美在移情 代表人物:“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 一种言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 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主要观点:把人的主观情感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从而消灭了物我之 间的距离,达到物我同一,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评价:从古至今,在自然和艺术中,移情作用大量存在,但其片面性同样存在。 过分强调情感,以情感囊括了人的全部世界。

8、 过度强调凝神关照,忽略了动态的审美过程。 过于强调主观移情,忽视了审美对象的形式。(7)异质同构 代表人物: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观点: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 到力的支配,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 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2、美在主体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理状态(1)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内感觉(夏夫兹博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审美趣味的标准(休谟);审美感性基本情欲(博克)(

9、2)理性主义:感觉经验尊崇和服从理性、法则;理性法则:秩序、规范、适中、整一(笛卡尔、布 瓦洛、鲍姆加登)(3)美在关系:悟性借助感官觉察到关系(狄德罗)3、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什么、对象化是什么、二者关系)本质力量的定义:动物性和物质性(自然力和生命力):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一种 自然 社会性和精神性(思维力、意志力和情感力):人不仅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愿改造和创造世界 实践性和历史性:人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而且生活在文化传统中 对象化的定义:处于审美关系中的人是全面的人和丰富的人。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属性,能

10、把人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声音、颜色等物质形式。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4、怎样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自由的形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自由的形象是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解除了物质形式束缚的感性形式。自由形象的特征:客观性:线条、形体、色彩、音响、光影,以物质材料承载现实生活内容。物质 材料的构成在形式上具有多样统一性。 非实体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独特意象。 蕴藉性:形象在由实向虚的转化中,具有了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5、理解美感的心理要素: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通感、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各自的含 义及运用;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审美情感的特点

11、;审美理解的内涵及两种类型。( 1 )美感的心理要素(例子在 ppt 中) 接近联想:两个事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验上相接近,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 对另一个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类似联想:两种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和回忆而引起对另一种是 事物的联想 通感:又称联觉,指美感活动中视觉、听觉和其他的各种感觉,如触觉、嗅觉、味觉可以相 互沟通。它是美的对象所引起的一种感觉能够和其他感觉相联系,从而产生感觉的转移、转化和渗透 的一种心理现象。想象的内涵: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 不仅产生出新的知觉和表象,

12、而且赋予它们新的形式和意义 再造性想象(欣赏) 创造性想象(创作)(2)情感 情感是审美创造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是其他心理因素的有心,另一方面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 力。情感的本质特征: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对应,相互肯定的关系审美情感的特点:热烈:在情感的推动下,联想和想象的积极参与中,现实存在被改造、被夸大, 甚或无中生有。持久:情感被纳入、剪裁、熔铸到某种审美形式中。深沉:审美情感从对象能否 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吃法做出判断,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 3 )审美理解内涵:超越对象,把握其意义,做出带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两种类型:非概念性,超乎感性,又始终不脱离感性多义性

13、,含义丰富不可穷尽二、 运用本章知识对文艺创作进行心里要素的分析第二章 审美范畴1、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指矛盾双方的冲突对立中显现出来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美。它 所指向的审美对象常常表现为粗犷而又博大的感性形式,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威严的精神力量,其 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从中受 到鼓舞与振奋,产生景仰与赞佩之情,从而使认 识得到深化、境界得到提升。(1)关于崇高的观点: “以他的力量、气派、速度、深度和强度,象迅雷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 “伟大心灵的回 声”(朗吉努斯) 崇高首先引发的是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康

14、德) 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 不适应(黑格尔)(2)崇高的审美特性:(1)审美特性冲突:内容和形式的不协调,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形式上主体受到压抑, 实际上主体的力量在压抑中被激发,(2)形态特征:在量上的特征为“大”。在形式上的特征为粗犷、奇特。在状态上的特征为动 态美。(3) 崇高的美感特征:引发惊惧、叹服、庄严、自豪等情感激起敬仰之情2、优美:优美指审美对象处于矛盾相对统一的和谐平衡状态而呈现出来的具有柔媚、秀丽、优雅、宁 静等特征的审美特性。( 1)关于优美的观点: 我这里特地再说一下,凡不是猛烈地、粗暴地、强霸地

15、,而是以柔和地力侵袭我们,也许侵入得更 深一些,并抓住了我们内心的一切,便是“优美”的。(立普斯:喜剧性与幽默,古典文艺理 论译丛第 7 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P80) 美感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一种温柔的喜悅;我们看到由伟大在我们心里所引起的什么感觉得性质完 全不是一样。(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 P73) 博克的观点: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第四,这些部分,不棱角,彼 此融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威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 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博克)( 2)优美的审美特征:(1) 审美特性和谐:主客体和谐共存,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2) 形态特征在量上的特征为“小”在形式上的特征为规则与柔和在状态上的特征是静态 美(3) 优美的美感特征:给人以单纯的、平静的愉快感。令人喜爱与亲近3、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种种观点,喜剧的本质与特征,喜剧的产生的原因。(1) 喜剧产生的原因 霍布斯“突然荣耀”说:美的情感显然是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