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902798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2016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补齐经济发展短板、提 高经济发展质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化解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主要矛盾,补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板,不能按照传统宏观调控模式,必须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提升有效供给,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一、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尽管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但是部分领域仍然 存在瓶颈。我国城际铁路总里程增长较快,但是人均铁路里程远低于美国、日 本、俄罗斯等国水平;城市化快速扩容,城市轨道交通运载能力与城市扩张速 度不匹配,目前难以满足城市化过程中日益增

2、长的运力需求,交通拥堵现象在 大城市屡现不绝;农村“断头路”问题尚未消除,乡镇之间公路难以完全实现 贯通,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地下管线 老旧、落后,电力、通信、排水、燃气等市政管线一旦出现问题不得不反复开 挖路面,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新一代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时代发 展,不能适应智慧城市、网络中国战略;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新一代公共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难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二)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 按照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升级版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增加有效供给, 实施有效投资,提升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一是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

3、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地下管网老旧、水电气暖及环卫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优 化城市路网体系,推进绿色交通、智能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体系建设, 重视城际路网、轨道交通综合建设,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二是推进城市综合 管廊建设,重点改造现有城市原有的分割式电信、燃气、电力等管线铺设系统, 推动新建城市综合管廊系统建设。三是推进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完善通信基站 布局,实现城镇“通信无盲点”,农村“通信大提升”。抓紧推动城市实施“全 域光网”和宽带提速,实现光纤入户,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建设无线城 市,重点区域公共 WIFI 全覆盖;加强农村通信网络铺设,选择重点乡村实施 “基站建设”、“无线覆盖”

4、工程。四是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回收利 用与废弃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给水、排水、污水以及垃圾收 集转运设施,增加废水、废弃物、余热的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配合“一 带一路”战略落实,构建与沿路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 发挥“亚投行” 影响力,推进各国之间基础设施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逐步形成连接亚 洲各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二、补齐人力资本不足的短板(一)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连续多年下降, 2013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 2.02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接近 15%。 由

5、于人口红利消退导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从生产要素角度而 言,我国正在从“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阶段”向“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阶段” 转变。但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根据 相关研究,2012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 4.38%、日本的 4.37% 和德国的 5.56%,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国际经验,制造业 企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 1 年,劳动生产率大概会上升 17%。但是,当前我 国大约 2.5 亿农民工,大部分为小学文化,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仍然不高;适合 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命的高端技术研发、流程设计、企业管理人才十分稀

6、缺;熟练掌握国际商业规则和法律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以及具备跨国经营管理 能力的高端人才不足,难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美国 大都会集团调研报告显示,我国 47%的企业存在人才短缺问题,大多数企业(71%) 表示很难留住现有人才。人力资本总体素质不高,高端专业化人才不足,专业 化技术工人缺乏成为“新常态”下不利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短板。(二)重视适应市场发展的人力资本培育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关键在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作用。一是深入挖掘现有人力资本潜力。我国目前每 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 700 多万,这是经济转型升级坚实的人才基础。建议按

7、照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高等教育与创 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鼓励高校教学与社会应用、企业研发、制造业转型对人才 的需求相结合,增加教学实践,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和适应能力。二是加强 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技术工人。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对 专业技术工人进行分级定岗与职称评定,根据级别落实相应工资、奖金等薪酬 待遇。企业担任“主角”,负责员工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结合实际业务与产 业发展等情况实施培训。三是对于高端劳动者,通过改进人事管理体制,以更 加开放的视角消除制度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汇聚人才。三、补齐“三农”发展瓶颈的短板(一)“三农”问题的矛

8、盾与挑战长期存在 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但支持农业生产的资源要素已经处于紧 平衡状态,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势头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环境问题 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物超标率达 19.4%,化肥利用率、 农药利用率仅为 33%和 35%,水土流失面积 295 万平方公里,农业生产年缺水 300 亿立方米,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 比较效益下降矛盾更加凸显,农民收益面临下滑压力,截至 2015 年三季度, 国内大米、玉米、大豆、棉花价格分别比主要港口到岸税后价每吨高 34.2%、58.1%、35.9%、16.9%,国内农产品价格难以进一步

9、提升,实现农民收入稳定、 持续提高的任务艰巨;农村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发 达国家相比,农田水利完备程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都存在差距,阻碍农 村可持续发展。(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大力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城 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一是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同乡村特色资源、良 好环境、差异化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加工、物流等产业,培育当地品牌, 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1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二是健全农村基 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实施天然气、太阳能等分布式供能工程,加大农村安全 饮水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大电网向缺电地区延伸,加强农村配电网建设,解决 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是在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 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化农业先进装备和技术支撑,推动农业全产业 链改造升级。四、补齐扶贫攻坚的短板(一)扶贫攻坚任务不容忽视 消除贫困、共享发展是世界各国长期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全面 小康战略的重要使命。自 1990 年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数下降了三亿多,但是 贫困问题仍然是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是贫困人口规模较大。截至 2

11、014 年末,根据农村扶贫标准(人均收入 2300 元人民币, 2010 年不变价),我国 仍然有 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6 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 500 万人。而按照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约 2 美元的标 准计算,目前我国仍有超过 2 亿贫困人口。二是贫困区域分布较广。全国有 14 个连片特困地区,除直辖市外,其余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 线以下的群众。三是贫困程度较深。据统计,全国还有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 “干净水”, 7.7 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 83.5 万个自然村中, 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 33 万个,占 3

12、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 困的比重超过 40%。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尤其是扶贫标准提高 后,贫困人口数量增加,治理范围扩大,治理难度提高,这对政策及制度安排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 年实现消灭贫困人口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每年平 均需减贫 1115 万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 度有所加大,贫困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 “弱项”。(二)重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政策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资金、政策 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于细化政策,将 扶贫攻坚措施落到

13、实处。一是落实好各地区贫困对象识别、措施到户、项目安 排、资金管理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点尽快推出一批特色产业扶贫、易 地搬迁扶贫、兜底性保障扶贫、健康扶贫等“五个一批”重点工程,实现贫困 户住房有安全、就业有门路、收入有提 高、养老有保障。二是完善层级扶贫管理体制,实施一把手担纲负责、基层组 织抓好落实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构建形成专项扶贫、行 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三是抓好财政、金融 扶贫工作,保证在经济下行过程中扶贫资金落实到位。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 发中的主导作用,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做好支农信贷产品的实施保障,加大农 业保险支持力度,构建金融便民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到乡镇和新型社区设 立分支机构,保障贫困群众劳动收益。四是促进大众创业就业,落实税费减免 小额贷款担保、社保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建设针对“草根”创业的综合服务 体系,激发底层劳动者的创业热情。五是重视贫困地区人口就地就业技能专项 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