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戊戌变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901576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九戊戌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九戊戌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九戊戌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九戊戌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九戊戌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戊戌变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教学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教学重点】1、 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2、 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3、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知识结构】戊戌变法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济基础)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过程开始: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影响政治: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

2、动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教学过程】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4、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

3、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1)内容:政治: 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 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 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 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3、失败:戊戌政变(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彻底反封建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

4、环境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三、戊戌变法的目的(1)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2)首要目的(直接目的):救亡图存四、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五、戊戌变法的影响(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激发了爱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近代科学

5、文化的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办学堂、创报刊、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课堂反馈】1、【背景材料】、以下是谭嗣同殉难像和他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据此,请回答:(1)、谭嗣同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和他一起遇害的还有哪些维新志士?(2)、图片中“有心杀贼”的“贼”代表什么人? (3)、为什么谭嗣同会感叹“无力回天”?(4)、请你结合谭嗣同的绝命诗,谈谈你对他“死得其所”的理解?2、材料一、“秦西方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

6、,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葬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伟上清帝第五节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自的态度怎样?(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参考答案1、

7、(1)、戊戌政变 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3)、维新派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也没有发动群众,在强大的顽固派的反扑下,只能以失败而告终。(4)、“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言之成理即可)2、(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主张。(4)不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妥协性,决定实行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注意:(1)问应从“皇上则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入手归纳其政治主张。(2)部耱意材料中的“洋教”应指西欧政体及“借”的含义是“利用”。(3)(4)两问应联系教材民族资产阶级对农民、帝国主义的态度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来回答。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