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8920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建议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许多新的理念: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评论应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标准,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它改变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但是,根据我

2、对我校及周边各校数学课堂的了解,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 大多数教师未认真阅读整个学段的教材现象:大多数教师对每章最后一节的“课题学习”或“数学活动”不重视,有些教师甚至不提。分析:客观来讲,这些知识在本学年考试中不是考点,不学或学不透不会影响考试成绩;主观来讲,教师对新教材没有认真、系统地阅读,每个知识在整个数学学科中的衔接作用未掌握。然而,这些知识有些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学习,有些则直接影响到我们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比如: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虽然是一个知识点,也不再考试范围,但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中这一知识就是基础;再如:重心这一节虽然不阻碍我们后面的

3、学习,但是不学习就使学生错失了一次体验数学应用于的实际生活的机会,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是很难得的。2. 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现象:最近两年,只要是公开课,每个教师都会采用课件的方式上课,而且教学过程主要形式是课件;同时也有专家和许多教师认为不采取现代教学技术课堂就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保守。比如:分式方程一节就没有必要用现代教学技术来辅助课堂,概念引出时问题的提出我们可以用口述的形式,这样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锻炼了学生听觉系统与思维能力的有机协作。分析:忽视了新课标中“科学合理”一词,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不能改变教学培养学生能力这一宗旨。课件代替不了必要的板书

4、,尤其是数学学科,课堂上的板书不仅是格式和内容的呈现,更是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及解决问题的这一思维模式的反映。3. 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现象:每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或设计活动,课堂气氛看起来异常活跃,学生也表现的很积极快乐,趣味性很浓,但是已经忽视了数学的学科性,缺乏必要的深度和思维。分析:一是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偏差,过分的夸大了新的课程标准中某些要求,从而忽视了学习数学的实质;二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处于新的阶段,专家对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这些环节的一致欣赏使得大多数教师尽力去模仿,而忘了思考数学学科的特性或某一知识的学习是否适应这一模式。4. 教材内容的处理缺乏创新现象:教学过

5、程中情境创设、探究新知及新知应用等环节均以课本为题材,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分析:一是教师不善于观察学生和他周围的环境,感觉资源缺乏,不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二是教师没有真正做到备课时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一要求。比如:有很多老师讲勾股定理一节时借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来创设情境,并借用了课本中的两个问题:(1).这个图案有什么意义?(2).为什么把它作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课本这一图案和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相关文化背景,这两个问题的出现反而使学生陷入困境,初中生有几个能真正回答出这个问题呢?挑战与机遇同在,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给予我们为祖国教育改革奉献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