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890659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学科学小五年级下册每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生物与环境1. 种子发芽实验2.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3. 绿豆苗的生长4. 蚯蚓的选择5. 当环境改变了6. 食物链和食物网7.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生物与环境L种子发芽实验五年级科学课的第一单元主要是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 课中,学生们开始关注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 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 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 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所以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 件实验开始研究。绿豆是学生常见有容易找到的植物种子,发芽快,便于观察。那 么绿豆

2、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师生总结出有水分、空气、阳光和适 宜的温度等条件可能使种子发芽。有这个条件和没有这个条件各会有 什么样的结果是需要比较着看的。这样的实验就是对比实验。对比实 验是本课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研究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本质一一即实验组和 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相同条件下,只改变其中单一的某条件, 进而观察实验现象,最后两组对比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方式。因 此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第一个对比实验的设 计进行精耕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 作用。事实上,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书本上的对研究“水”这一条 件已做了详

3、细的说明,学生很容易触类旁通,并设计出了自己的研究 计划。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按照计划进行对比实验了,在这过程中,需 要学生严格控制好各个条件,坚持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数据。2.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五年级科学课的第一单元主要是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 课中,学生们开始关注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 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 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 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所以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 件实验开始研究。绿豆是学生常见有容易找到的植物种子,发芽快,便于观察。那 么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4、师生总结出有水分、空气、阳光和适 宜的温度等条件可能使种子发芽。有这个条件和没有这个条件各会有 什么样的结果是需要比较着看的。这样的实验就是对比实验。对比实 验是本课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研究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本质一一即实验组和 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相同条件下,只改变其中单一的某条件, 进而观察实验现象,最后两组对比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方式。因 此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第一个对比实验的设 计进行精耕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 作用。事实上,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书本上的对研究“水”这一条 件已做了详细的说明,学生很容易触

5、类旁通,并设计出了自己的研究 计划。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按照计划进行对比实验了,在这过程中,需 要学生严格控制好各个条件,坚持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数据。3. 绿豆苗的生长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 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 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 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 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 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让感兴趣的 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 粗细,

6、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 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 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 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 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 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 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 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 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 一盆没有放在

7、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 ”他告诉我,一盆 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 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 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 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 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 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 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 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 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

8、到位,(虽 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 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 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4. 蚯蚓的选择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我以“我们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 我原本设想他们会回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回答我“在土里”,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难道五年级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不然,对于五年级 的学生来说,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在做光亮、黑暗的实验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两端区别 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应不太敏感,不能马上做

9、出选择,影响 了实验效果。做干燥、潮湿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先不要使蚯蚓 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进行爬动。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状, 土壤不可太少,以便蚯蚓能准确地进行选择。经过第一节课的试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修改:首先让学生猜 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 验证一一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 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对于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 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 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 态化,让课堂生态化。5. 当环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

10、,对于动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以及周围环 境对动植物 生存的影响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处于结果性的认识。 对于环境变化时,动植物 如何适应环境(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的 认识较少。因此,本节课教学将通过分析研讨的形式,帮助学生提 高认识,建构新概念。为达成以上目标,在本节课教 学活动中,学 生应努力做到:适应以分析研讨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利用自己原 有 的认知;在课后利用各种途径调查更多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1、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会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各种因素对生物的 影响。2、运用导学提纲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我们要

11、真正的实施起来。3、探究实验是这一节的重点,关键让学生学会制定方法步骤的 思路,对于结果与结论在实验后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小学科学中探 究实验的基础,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交流确定实验方 案。4、学生讨论计划及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 的信息随机解决问题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 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5、在交流过程中,要强化师生之间互动,要善于激发学生不要 压抑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6、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板画、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 利用起来,还要有情感的投入。6-食物链和食物网这节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成语“螳螂捕蝉

12、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故 事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刚开始设计时,这个故事的引 出是通过教师的讲述,但是试教后,我发现让学生观看“螳螂捕蝉黄 雀在后”动画来得更形象,而且时间的处理也比较合理,学生的兴趣 很快就被提起了。接着我让学生寻找成语中的食物关系,来引出食物 链。在找食物关系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螳螂被蝉吃,蝉被黄雀 吃”,但很少有学生能说出树被蝉吃。在试教和比赛时,我对学生做 了适当的引导,最终学生都将成语中所有的食物关系给找齐了,为食 物链的引出打好了基础。在处理食物链这个知识点时,我直接向学生 介绍食物链的表示方法。在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后,接下来我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校园花丛 中

13、的食物链。在金华听课时,上这节课的参赛教师在这个环节上都使 用了电子白板技术,借助屏幕捕捉、层技术和图形编辑等功能,把静 态的图形变成动态,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教学效果不错。我在 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请几个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头 饰,来扮演各种生物,并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但是效果远 远没有白子白板来得强。期待电子白板的普及能够给我们的教学注入 新的活力。为了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食物链这个知识,我在接下来的环节让 学生自己写出1-2条食物链。在巡视的时候,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写的 食物链很有“特色”,比如:水稻一田鼠一黄鼠狼一老虎一狮子。分析的时候,针对学 生出现老虎被狮子吃的这

14、种写法,我也只是大概的分析了一下,一般 情况下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听了一小徐老师的课堂教学后,觉得她 的处理非常的好。生物之间除了食物关系外,还存在着竞争关系。利 用这一点来解释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在田野里的食物网教学环节上,我先出示水稻田里的几种生物, 让学生先写出这条食物链,再出示所有的生物,让学生找出所有的食 物链,从简单到难。可能是在动手操作之前,自己没有交代清楚,优 质课上有几个组在纸上一条一条的将食物链写了下来,直到教师发现 指出后才进行了改正。这也使我意识到,即使不是实验操作也要将注 意事项交代清楚。最后一个环节生态平衡教育,由于在优质课比赛前,我对寻找校 园花丛中的食物链做了调整

15、,导致这个环节的时间明显减少。最终只 能让学生看幻灯片上的资料,并布置任务课后继续寻找这类资料,让 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最后一个环节没有 展开,实在是很可惜,错失了一个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的教育机会。纵观整堂课,上的有出色的地方,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去改善存在的问题并使自己在课堂生成的 处理上更出色。7.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课中,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植物利用水、光、养 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学生对这些内 容比较熟悉,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印象,所以, 教学中无须在“光合作用”上花太多的时间。另

16、外,水生动物的排泄 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学生凭借平时以及课前的观察,也会有所 了解。基于以上想法,我认为对知识点的顺序及内容不必作硬性规定,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满 足孩子们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 设计生态瓶上。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 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 10 分钟,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 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水草的 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水草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 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2. 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 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 织有关,比如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