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研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880623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教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单元教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单元教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单元教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单元教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元教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教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教研基于科学教材大单元呈现方式的思考灵武市二小 徐晖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自从实行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老师和教研员为之而努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名师。但有一现象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参加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中看到的都是“单课教研”模式,很少有地方尝试“单元教研”。“单课教研”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全国年会中上的课不仅要考虑不同单元的课还要考虑不同版本的课。再如我们浙江省采用的都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我们省的每一册的备课会议,每单元都有所考虑,尽可能每单元都安排一节课做为典

2、型课进行研究,意图是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牵一发动全身。在一次教研中听的课都是选自不同单元中的课,前一节研讨课与后一节研讨课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就是“单课教研”模式。“单课教研”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在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否采用“单元教研”呢?因为我们科学教材采用的是大单元呈现方式,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都存在着密切地联系,前一课上了,后一课怎么上?后一课上了,再后一课又怎么上?而这又恰恰是老师们平时要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对老师平时的上课指导作用会更大,更直接。【单元举例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教学例谈】教科版“形状与结构”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由“抵抗弯

3、曲”“增强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找拱形”“框架结构”“塔的研究”“桥的研究”“设计建造我们的桥”八课组成。单元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它从第1课“抵抗弯曲”到第8课“设计建造我们的桥”的过程,就好比我们“走路”,先“立足”第1课,再开始“起步”,起步后“行进”到第2课,又“立足”,再“起步”,再“行进”到第3课直到第8课,单元教学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该做的?该做的又该怎么做?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我就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从单元教学的角度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策略一:找准“立足”点让课时目标本位】形状与结构单元由八

4、课内容组成,每一课都有每一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课老师在组织学习进行教学时目标定位要准确,找准本课的“立足”点。1、形状与结构单元每一课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形状与结构单元每一课都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如第1课“抵抗弯曲”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材料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材料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的科学概念。第2课“增强抗弯曲能力”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第3课“拱形的力量”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拱形由于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第4课“找拱形”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圆顶形和球形是拱形的

5、组合,所以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拱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生物体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结构”。第5课“框架结构”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三角形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框架,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最好;利用三角形,可以增强各种框架结构的稳定性”。第6课“塔的研究”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框架铁塔的结构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也小”。第7课“桥的研究”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现代大桥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它们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大桥综合利用了拱形、框架、拉索各种结构的特点”。第8课“设计建造我们的桥”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桥的设计和建造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

6、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2、形状与结构单元各课重点安排的探究过程和培养的能力形状与结构单元各课重点安排的探究过程和培养的能力是:第1课,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2课,根据瓦楞纸板的构造提出问题,提出大致的研究思路。第3课,经历和认识“发现问题实验研究发现问题,继续研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第4课,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第5课,对框架结构的作用从多方面作解释,制作科学模型并进行测试。第6课,反思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进行比较。第7课,搜集信息,观察比较,制作简单的科学模型进行实验。第8课,经历更

7、为自主开放的探究、设计、交流表达过程,着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3、形状与结构单元各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没有明确地界定,老师们可以根据各课内容自行确定。如“拱形的力量”中提及的赵州桥,赵州桥“敞肩拱”的运用,实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1883年,法国在亚哥河上修建的安顿尼特铁路桥,揭开欧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桥的序幕,但它比赵州桥晚了1200年。西方学者承认,赵州桥敞肩拱建筑,是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祖先,开了一代桥风。这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很有好处。当学生在“框架结构”中了解了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定会被人类的智慧所折服。但不管如何,每一单元的起始课,也就是

8、第1课,老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感兴趣。如果学生在起始课就不感兴趣的话,势必会影响整个单元的学习效果。本单元的第1课“抵抗弯曲”中“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的实验,老师要组织学生对“应控制哪些量不变”进行讨论,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很有帮助。浙江沈雅飞老师在浙江首届“新生代”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中执教“抵抗弯曲”一课,先发给学生同样的纸条、用样的垫圈、同样的两块木块让学生测两张纸的厚度时能承受几个垫圈,结果学生经过实验后汇报的结果都不一样,而且数据相差还比较大。这时老师抓住契机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学生观察后发现:两块木块是横放还是竖放,木块之间的距离大小,垫圈

9、放的位置,放的力度,垫圈个数的算法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于是大家统一了实验的标准,控制了影响实验的一些因素,实验后得到数据就比较一致。沈老师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很有效果。【策略二:找准“起步”点让内容前后关联】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体具有可见的形状和结构,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效果不同,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每一课都有各自具体的要帮助学生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找到“起步”的点,分析学生的初始概念至关重要。如:学生在学习形状与机构单元之前,学生的初始概念是什么?教材单元起始课“抵抗弯曲”一课一开始就有这么一些话:“在三年级时,

10、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目的是什么?因为在三年级时,学生做过纸条承受拉力和弯曲力的实验。他们印象一定很深刻:纸条可以承受很大的拉伸力,却承受不起一点点弯曲力。教材中的两幅图就是三年级课本上的原图,以便引起学生的回忆。本课从学生初始概念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把现有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初始概念的基础上展开,能把教学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通过拓展、修正学生的初始想法,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在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舟山的袁优红老师的“增强抗弯曲能力”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袁老师上的是本单元第2课,袁老师在上这一课之前先到该班组织学生学习第1课“抵抗弯曲”。袁老师在“增强抗弯曲能力”一课中一开始就问学生“我们在“抵抗弯曲”中明白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增加纸的厚度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时候,老师提供了6层的平板纸和3层的瓦楞纸让学生观察,猜测。因为学生初始概念中认为纸越厚,纸的抗弯曲能力就越强。所以认为6层的平板纸抗弯曲能力要比3层的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然后,袁老师让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与学生的预测恰好相反。这就引起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后面“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中很投入。我们在教学每一课时,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温故而知新,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初始概念出发,从

12、内心去触动他,使他们原有认识和现有的认识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或反差,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才是一种有效的“切入”方式。【策略三:找准“行进”点让思维纵深发展】逻辑思维、实证意识、合理质疑是当前科学课的三大特点,“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科学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我们在单元教学中找准思维的“行进”点,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总的发展线索是,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第1、2课研究材料横放时(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为后面展开的研究奠定了认知基础。第3、4课研究拱形受力特点,并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

13、,还从人造物体扩展到自然物体,从非生物扩展到生物。第5课研究框架结构。第6课以铁塔为载体,认识框架结构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并研究高塔的稳定性问题。第7课研究桥的结构,从应用上加深了对拱形的认识,还介绍了现代拉索桥。这课汇集了前面学过的结构,并进行了加深和拓宽,还为下一课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桥梁打下基础。第8课学生设计建造桥的模型,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学第1课“抵抗弯曲”,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和曲线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厚度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厚度增加一倍,抗弯曲能力不止增加一倍当然我们老师没必要把抗弯曲能力与厚度平方成正比的原理告诉学生,但我们老师自己必须明白。当学生知道增加材料的厚

14、度可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时,我们引导学生分析:用增加材料的厚度来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什么不足?因为它会增加材料的用量,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重量。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增加材料厚度的情况下有没有其它方法也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就是第二课“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当学生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也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时,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拱形”的受力特点,提高思维难度,思考怎样才能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当学生能分析单一拱形的受力特点时,我们又可以加深难度,提供圆顶形、球形、不规则的弧形结构中让学生找出拱形的特征和异同,使学生对拱形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组织学生研究

15、“框架结构”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去认识有关形状与结构的科学,它省材料而又能达到很高的强度,它能代替实体的柱和梁。当学生在“框架结构”中研究了框架结构本身的“牢固性”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建筑物“稳定性”上来,因为高大的建筑物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牢固性还要考虑稳定性,这样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也对认识其他物体形状结构有益。本单元的最后安排“设计建造我们的桥”的活动,综合性很强,不仅要考虑桥能承重,不能弯曲;还要考虑材料的特性;还要选择形状和结构等等,把学生的思维难度推向制高点,使其思维往纵深发展。【单元教研旨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只有开始没有终止,生命不止,探究不息。所以它只有暂时的“立足点”、“起步点”、“行进点”,却没有“终点”。我们在单元教学时,不仅要让课时目标本位,让内容前后关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考虑问题能考虑得更全面,更深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