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78449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构适用)上海市七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辅导讲义-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文言实词知识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熟悉实词,掌握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文言实词的用法主要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四种。 1.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例如,“不亦说乎”,“说”通“悦”,喜悦之意;“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之意。 2.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常会有变化,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

2、的词性和词义。例如“间”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译为“夹杂”,在“奉命于危难之间”中译为“时候、期间”,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译为“暗暗地”。“将”在“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中第一个译为“将领”,是名词;第二个译为“率领”,是动词。 3.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比如“江”古义专指长江,“河”古义专指黄河;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比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斤”古义是斧头,今义是重量单位;词语感彩发生变化,如“乖”古义指乖张、违背,今义指

3、乖巧。另外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也需引起重视。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一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改变了原有的词性。学懂了这类实词,有助于正确翻译词句和理解文意。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特别要注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的句子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客观上使怎样,一般译为“使”。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中“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意动用法的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

4、当作什么”的意思。一般是主观认为,译为,“以为/认为”。例如,“邑人奇之”(伤仲永)中“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奇”。 (二)翻译技巧 翻译原则:信达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方法统称为“六字法”,具体如下: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太行、王屋、冀州是地名,七百里是度量衡,可以保留。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 “庆历四年

5、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如:“夫战,勇气也。” “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也”也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判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比如“何陋之有”之,不译。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

6、词法解词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中”为“中间 ”、“通”为“贯通”、“外”为“外形”、“直”为“挺直”。解释为“(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个句子既有省略主语,又有省略宾语,翻译时都应补足。这句可以译为:(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

7、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而竭。?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予谓菊”中的“予”换成“我”。 5.调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这句话属主谓倒装句,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

8、太严重。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可以把这个句子译为: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为借代。可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按照字面翻译: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也可以翻译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

9、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注意事项: (1)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2)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3)连字成句时注意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4)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三)理解文言文 1.常考题型: (1)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 (2)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 (3)具体情节

10、的分析与概括题 (4)分析概括文章的启示或道理,主旨理解与写作目的 (5)文言文主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文章内容理解需要注意的点: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写作意图、原因或理由等,如果考到用文中的话回答,不要选多了,也不要选少了。 2.主旨类答题技巧 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首先,尽可能读懂文言文寓言;然后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其次,关注标题。一般讲,如果

11、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最后,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人物形象类答题技巧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首先不妨从直接描写着手,这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材料。或者从人物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

12、论来分析人物。 例题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诣:拜访。进火:烧火。箅:蒸食物用的竹屉。糜:粥。志:记住。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室家过夜,陈室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

13、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1. 请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1)俱委而窃听( ) (2)尔颇有所识不( ) 2. 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_ 3. 思考:为什么两个孩子会将饭煮成了粥?(用原文回答) _ 【答案】1. (1)丢弃 (2)同“否” 2. (你们)像这样的话只吃粥就可以了,哪里还一定要吃饭呢?(意思对即可) 3. “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只有后半句也可)。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委:丢弃。不:是通假字。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