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74981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试题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研究范 围 自然辩证法主要是以科学技术以其 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是马克思 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 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 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 科。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 与社会(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 系1.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 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 与发展同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相 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2.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构成 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 究以辩证的观点出发并牢牢抓住 系统中的科学技术。(3)自然辩证

2、法在自然观方面的新 进展1. 在自然观方面提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2. 系统自然观深入揭示了自然界从微观到宇宙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 我运动,自我创造的本质和规律认 为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 自发的发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 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 是复杂的,非线性的。3.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 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 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 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 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主张把人的 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 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 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 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 二:第一章(1):在人类的历史上,

3、唯物主义自 然观经历了哪几种 重要形 态?试评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 世纪、 18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 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 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2.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 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 体,并力图“在 某种具有固有形 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 去寻找这个统一”。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直观 性,思辨性,猜测性3.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了 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 然科学的发展。例如,牛顿,加 利略,开普勒的力学体系的建立。 基本观

4、点:整个自然界是有物质组成 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与它的不可再分 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和均 匀的空间和时间的位移,都遵循机械 决定论的因果关系;自然界,宇宙被 提成一种不能动的实在,而是出于自 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体系;人和自 然是分离对立,人出于自然之外,是 与自然的不同的存在者。贡献:否定了“上帝创世说” 反对用抽象的思维强调经验和实 验的方法,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相适 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和还原 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分析 方法和还原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自 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局限性:否定了有机界与

5、无机 体,人类和自然界之间性质上的差 别;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 来,撇开了广泛的联系去考察,堵塞 了人们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 系的道路;造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 方法。(2):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建 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地直接先驱: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德国古典自 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把世界描绘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黑格尔使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自然哲学中地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发展是理念、观念的发展;联系是概念的相互联系,而自然界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它的“外化”,因而黑格尔的辩

6、证法 是头脚倒立的。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德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地自然观。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 历史观的唯一的人”(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 着的物质外,什么都没有,运动无论 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 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 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

7、 的固有属性和存在的方式;自然界的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 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 此推动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 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 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 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之中;在 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 域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 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 入发展,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 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 外在于人的活动“纯自然”所不同的 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 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自 然界,是人类现实的自然界。这就是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

8、想特征:1.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 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 义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 革;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 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及科 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 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 了理论依据。三:第二章(1):什么是系统?怎样理解系统 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

9、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 与功能的有机整体。2、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 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 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 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3、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 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这也说 明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普遍性。(2):什么是演化和进化?1、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 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 长。2、演化,除了指“进化”之外,还 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 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 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 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 之间的更替。(3):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

10、化是一个 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1.宇宙起源于混沌、无序,起源于对 称性。在宇宙处在大爆炸以前的混 沌状态时,空间不分上下、前后和 左右,时间不分过去与未来,物质 不分正粒子反粒子和场,是完全对 称的。2.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 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得 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 化。宇宙的演化,即从最初的混沌 状态到弥漫的星际物质再到形成 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地球 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 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 性逐步形成的过程。3. 高度有序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 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 物。对称性的破缺导致丰富多彩的 自然现象。(4):阐

11、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 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1.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 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 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2. 开放性、远离平衡状态、非 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是自然系统 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 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 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 是开放,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 的负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 开放系统是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 条件。远离平衡状态也是系统实现 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近乎平衡态 的情况下,即

12、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 回平衡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 理论上,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简单的线 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 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意味着系统内要 素的独立性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 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 新质的出现。系统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 时,会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 范围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 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 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 变动引起的,所以是随机的,不可 预言的。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 某种微小的涨落,通过非线性的反 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 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 无限性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

13、单调地走向 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 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 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 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四:第三章(1):什么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 有哪些表现?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 么? 所谓“生态危机”即人类过度砍伐、 开采、种植等活动,以及环境污染问 题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 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现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 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 缺;3)环境污染 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 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结果;生态危 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生态危机是大 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

14、物的传 统工业生产方式造成的。(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有那 些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 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 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 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 化性相统一的平衡这种微小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是 象。(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那(3):生态自然观的现代科学基础 是什么 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发展 为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现代科学基础。 尤其是生态学中的整体观念、循环的 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 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 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1.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 提;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 科

15、教、文化等;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 遍的权利;2.可持续的原则:保障人 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即 在不超过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3.共同 性原则:人类具有危机的共同性,未 来的共同性4.公平性原则:代际、代 内公平(5):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 国家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 资源的基本国策;提出了稳定生育水 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 建设等重大战略措施; 以生态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 术基础;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自 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 矛盾; 生态产业是各个产业中,以生态学基 本原理为知道,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 平衡为目标,以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 源为劳动资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劳 动手段进行的经济活动。五:第四章(1):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 别根本标志:可检验性(2):科学知识有那些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 实验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 正确反映,在可控条件下可以接受 重复检验。2、系统性:科学知识 是根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用逻 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应事物内 在联系的知识体系。3、主体际性: 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 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即 主体际性。这是科学发展获得社会 承认的基本条件。(3):科学认识包括那些过程 获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