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748651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 歌 鉴 赏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1 形象分类:人物形象: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或说诗人)。物象:包括景、物等。2 塑造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渲染和白描;烘托衬托及对比;动和静;虚和实;抑和扬;点和面;细节刻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多角度描写(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高低);多感觉(通感)描写;铺陈手法。3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

2、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

3、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1 注意以下语言:特定意象语言:如松竹梅等。 词性角度:动词、形容词甚至副词、数量词。 位置角度

4、: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2 不同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委婉、含蓄隽永、慷慨悲壮、雄浑豪放、凝练简洁、典雅秀美、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3 特殊语言结构:叠字叠词叠句: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畅,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倒装句:一般是为了押韵、调平仄,但也有表示强调的意味。名词连用:可使描写更简洁凝练,营造出特定的意境。4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5、。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5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

6、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6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

7、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7 提问方式:诗中某句,你认为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某句诗的意思(表层意或言外之意)是,运用了手法,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8、,创设出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三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艺术技巧):1 内容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结构方式;其它内容。(一)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渲染和白描;烘托衬托及对比;动和静;虚和实;抑和扬;点和面;细节刻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多角度描写(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高低);多感觉(通感)描写;铺陈手法。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用

9、典故、借古喻今、叙事抒情。A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答题词语还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B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

10、的高尚气节。C、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用典既可使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

11、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D、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台 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E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

12、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F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二)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v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v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v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v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v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

13、美和音乐美。v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v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可使描述更加生动感人。 象征: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

14、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象征的表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表达真挚的感情。 互文:运用互文手法,能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三)结构方式:开门见山、引起下文、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过渡、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照应上文、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先总后分等。(四)其它:联想想象、画龙点睛、以小见大等。2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