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748586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仪式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播仪式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播仪式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播仪式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播仪式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仪式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仪式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作 者: 郭建 斌摘 要本文从凯利的两类传播观入手,重点围绕“仪式观”的社会思想基础,其在文化研 究中的归属,以及为什么要用仪式的视角来考察等问题进行讨论。从社会思想基础方面来看, 符号互动是凯利仪式观的思想出发点;从文化研究的模式来看,凯利的仪式观属于对活生生 文化研究范畴;从仪式视角的选择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潜藏着仪式意涵的象征性、表演 性行为的阐释。关键词传递观 仪式观 解读引言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利i(James W. Carey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ii 一文开始 就对传播研究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划分:“为便于把思想做一归类,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

2、 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a t 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Qt和传播的仪 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凯瑞,2005: 4)在这里,译者把view翻译为“观” 表达了英文view词中“观点”的含义。但是,即便在中文语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 为某种观念(ide)就传播研究来说,始终存在观点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观念层面 的问题,这二者之间很难说谁决定谁。在这二者之间,虽然存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 但这种差异远远不能阻止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对观点与 观念之间的关系及表现做进一步

3、的讨论。iiiiii 无论是作为个学科,还是作为个领域;无论是作为种观点,还是种观念来理解传播 问题,凯利所提出的传播观,似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在各种关于传播研究的新 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视角不断涌现,不同的学术话语或准学术话语都企图在这里领域 内争得一席之地的当前中国学术界,静心对传播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细绎ivi反思、 梳理,似乎也是有必要的。这种思考与梳理,各人可以选择不同起点。我在这里选择的是凯 利,是凯利的传播仪式观。在对凯利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书反复研读过程中,方面是时时被“凯利对流传已久的 传播、大众媒介和电子革命神话提出了质疑”的思想的敏锐和语言的犀利所折服, 另方

4、面,时时感觉到在凯利的论述中回避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在凯利在试图为传播的仪式 观找寻其思想基础,以及在谈到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时的明显偏向等等时,如果只看到凯利 说出来的,忽视了凯利没有说出来的,这样的阅读可能引起个新的知识地图的再度混乱, 这种理解上的混乱也会直接影响着所表达的清晰度。我在这里所做的工作不敢说是在还原凯 利的东西,但是,借用文化研究者对文化所做界定时的表达,这也是种“感觉、意义与意 识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费斯克等,2004:62),对于凯利的思想,我想也是存活于无数 学人的阐释与再阐释中。、两种传播观 在传递观与仪式观这两者之间,虽都是传播,但此传播非彼传播。这两种不同的传播

5、观,其 实都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凯利从人类古老的梦想“希望增进讯息在空间翱游时的速度与 效率”来阐释传播的传递观渊源,并对这样一种传播观在他所生活的社会人群意识中的地位 做了如下表达: 在我们思想的最深处,对传播的基本理解仍定位于“传递”这一观念: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 在空间上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凯瑞,2005:5) 和“传递观”古老的历史渊源相比,凯利认为:“传播的仪式观虽然在美国人的思想中 相对淡薄,但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的观点一一古老到字典把它列在古语(ArchaiC条目下。”(凯瑞,2005:7)凯利对两种传播观念的这种历史探源,其实是想说明这两种观念都是在 人类历史长

6、河中早已有之,对传递观在当下人们的意识中一支独秀,占尽的风头的现象隐含 着某种不满。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凯利是从与传递观的比较中来解释的,以下表格中的内容从五个方面 来进行比较,较为完整地表明了两种传播观的差异和各自特点。表一:传递观与仪式观比较vv传递观仪式观隐喻、七厶、 X/运输、运送仪式、典礼/-7角色发送者&接受者参与者意涵发送&接收生产&再生产传播成功的标准接收者“收到”(传递的精确性)分享经验共同感)功能穿越空间的影响穿越时间的维系上面的比较,其实还可以加入其它的比较项,如果用“模式”的字眼,传递观主要是一种线 性模式,仪式观主要是一种“场”模式(或者称为“情景模式”。进一步对这两

7、种传播观进行解释,凯利举了一个报纸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例子(凯 瑞,2005:9)。从不同的传播观对这样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或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截然不同。 在此也可以把两种传播观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归纳(两种传播观的问题不是一一对应 的):表二:对两种传播观可能提问的问题比较传递观仪式观对受众的影响层面:1.新闻到底是洞见了现头还是遮蔽了现 实?2是改变了态度还是强化了态度?3是带来了可信还是产生了怀疑?从参与者角度来看:1.报纸读者如何阅读报纸?2报纸读者的世界观得到了怎样的强化?新闻与报纸的功能层面:1它维护了社会的整合还是反而对社会产 生不适应感?2.它在维护稳定或造成个性不稳定方面

8、究 竟是起止面功能还是负面功能?从报纸内容方面来看:1报纸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世界?2报纸对世界的这种描绘意味着什么?3报纸如何参与了读者世界观的建构?凯利在这里没有太多地介绍他的两种新闻观,了解凯利的两种新闻观对于理解以上这个例子 会有很大的帮助。vivi在对这两种不同的传播观进行比较说明之后,凯利也做了这样的声明: 这两种对立的传播观并不需要彼此否定。仪式观并不排除信息传递或态度改变过程,它只是 主张除非人们从本质上对传播与社会秩序采用仪式性的观点,否则他们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些 过程。(凯瑞,2005:10)从凯利这样的声明来看,这两种传播观具有“范式” viiv的嗟别,不需要彼此否定,也不

9、能彼此否定,并且,在传播仪式观中,也包含着某些传递观的内容。凯利在此对这两种不同 传播范式的分析,其实想要强调的是一个传播的立足点问题。对此凯利在文章中有一句话看 似平常,但却意味深长,他说:“学术上的事往往是起点决定终点,对传播的基本立足点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分析路径。”(凯瑞,2005:10) 凯利所强调的这样一个传播的立足点同样不是凭空而来的,有其更为深层的社会思想基础, 但是这一社会思想基础到底是什么?与传递观的社会思想基础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这样 的问题,或许很多读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是在阅读中容易滑过去。全面理解凯利的思想,我 个人认为这样的问题不能轻易滑过。那么,如果理解这

10、样的问题?又如何表达这样的理解?二、不同的传播观的不同思想基础传播研究的社会学渊源,即便在以传递观为主线建构的学术话语中也是被强调着的。但是, 这种不同的传播观背后的社会学思想,差异也如同我们看到的仪式观与传递观这样的泾渭分 明。凯利在为仪式观提供一种理论的源泉时,提到了韦伯( Max Webber )、涂尔干( Emile Durkheim)等一大批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人类学家viiiviii凯利认 为:“但基本上,最切实可行的传统(尽管并不完备)还是来自杜威的同事及后人的芝加哥 学派关于传播的社会思想。” ixix在凯利所提到的这些人中,杜威的思想对凯利的影响似乎 是最大

11、的,这可以从凯利在文章中多次引用杜威对传播的种种论述得到部分证明。凯利在传 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的开头,引用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对传播的一个十分有名的表达:“社会不仅因传递(transmission与传播(communicatior)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凯瑞,2005: 3;杜 威,2001:9) 这是凯利在对传播的仪式观提供一种理论的源泉时划定的一个思想基础,这一点,应该没有 太多疑问。即便在罗杰斯的那本以传递观为主线的传播学史中,也对以杜威、米德、库利和 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给出了相当的

12、篇幅(罗杰斯,2002:141 210),从学说史的意义上来看,这应该是比较公允的。同样在罗杰斯的传播学史的后面章 节中,或许正如凯利所说的“传播的仪式观在美国学术界向来不是一个主旋律,美国人的思 想和著作都与传播的传递观紧紧连在一起”(凯瑞,2005:8),因此就再也看不到“芝加哥 学派”思想的影子。因此,凯利在“芝加哥学派”衰落多年之后重提这些东西,并把自己对 于传播的理解(即仪式观)置于“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思想的基础上,虽然感觉有些势单 力薄,但是对于开拓传播研究的学科视野,避免再次出现贝雷尔森式的悲观绝望(黄旦, 1995),是有价值的,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样的一种理解,更多的是凯

13、利在对传播仪式观进行理论溯源时表达着的意思。如果仅仅说 这些,或者说笼统地把传播研究推向一种社会研究的背景之下,这样,就把不同的传播研究 背后不同的社会思想之间的差异遮蔽了,这样一方面不能更清楚的理解凯利,另一方面,这 种对于背景的模糊处理方法不利于明辨处于前台的各种面目各异的角色(传播观)之间复杂 关系。要对不同的传播观之间不同的社会思想基础做出清楚的说明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本文 中也无法展开叙说,只能择其筋骨,从一个侧面对其做一个粗线条的勾画。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对社会学思想进行过一个简明的归纳,在这个归纳中,标明了 晚近社会研究的几个视角(即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社

14、会行动论)与早期社会学思想家之间 的联系。为直观起见,我在这里直接引用吉登斯所绘制的一个关系图(吉登斯,2003:22):图1:晚近社会研究的几个视角这样一个图是非常简略的,也是不全面的。但是即便在这样一种图示中,也可以为我在前面 所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在这样一个非常简要的图中,看不到杜威,却有米德在,尽管杜威和米德之间思想上的差异 也是明显存在的,并且米德所开创的符号互动论对社会学的贡献比杜威对社会学的贡献更为 直接(吉登斯在这个图中的所表明的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对凯利传 播仪式观的思想进行探源时把杜威放到米德的这条线上。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便于与其它 两种视角进行比较,

15、尽管不够准确,但还不算完全没有道理,正如凯利在对仪式观做思想溯 源时同样提到了马克斯韦伯一样。xx 把传播研究推到社会学的背景中,从这样的图示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传播研究视 角的不同的社会思想基础。凯利对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划分,我们可以从这个图中看 出其不同的社会思想基础,即“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上图中标明的功能主义欧 洲社会学思想早期在美国主要传播和实践者,就是帕森斯(Talcott ParsOn和默顿(RobertMerton)(吉登斯,2003: 23)。而默顿和被誉为传播研究四大奠基人的拉扎斯菲尔德之间密 切的个人关系和思想理论上互通,也是传播学史上的一段佳话dxi 对于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之间的差别,除了上图中直观表明着的,长话短说,借用吉登 斯的表述,即“如果说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提出了社会总体运转的模式,社会行动论iixii 则集中分析了个体是如何行动或调节自我以适应彼此和社会的。”(吉登斯,2003:24)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思想基础在传播研究中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这个问题很有趣,似乎也不难回答。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包含西方包括法兰克福学 派在内的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冲突理论,与功能主义一样强调社会内 部结构的重要性,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对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