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747070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模板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板演: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思路训练。全班同学口答:(1)根据

2、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买足球共用多少元?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3、。)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2.出示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1)审题、理解题意。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每班40人三年级:每班38人共?人四年级:(2)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

4、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教师板书: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160+114=274(人)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

5、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3.反馈练习。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小结: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三、巩固反馈。1.独立解答。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

6、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2.比较题。(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258+208(25+20)8=200+160=458=360(千克)=360(千克)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

7、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_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四、全课总结: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五、作业。练习四第13题。附板书设计:三步应用题(一)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茄子8筐

8、,每筐20千克,运来的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每班40人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三年级:258=200(千克)每班38人共?人(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四年级:208=160(千克)(1)三年级有多少人?(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404=160(人)200+160=360(千克)(2)四年级有多少人?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383=114(人)25+20=45(千克)(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160+114=274(人)458=360(千克)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四年

9、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整理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

10、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归纳提高】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

11、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偶数有(),是3的倍数有(),是5的倍数有(),同时是2、5、3的倍数有()。(2)的三位偶数是(),最小的二位奇数是()。(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最小三位数是()。【课堂作业】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

12、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后作业】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月日第课时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

13、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二、新授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

14、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27+85=113(人)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63987=3296=2987=1974(人)=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

15、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案4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6、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1.谈话导入。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