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74596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案例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何慧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一:公斤的结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师:同窗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当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种属于重量级,一种属于轻量级。师:你是如何懂得它们谁轻谁重的?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很会观测,尚有吗?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她们的体重,比一比就懂得了。师:你的措施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公斤。)(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师:春节就快到了,张教师决定带同窗们去游乐

2、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后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测屏幕上的主题图,人们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颖的回答: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窗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也许是要买些美丽的气球吧。生3(仿佛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教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予以学生即时的评价,由于学生这样的回答,也许是教师意料之外的(三)反思:、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种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的选择了具有典型

3、性和代表性的问题,环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渐结识到问题的核心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措施和技能。2、案例二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由于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她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拟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某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因此导致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

4、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的。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旨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行。由于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因此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积极摸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某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耗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成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的的顺利达到,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有关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觉得:问题情境

5、的创设,一般要遵循如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一)案例一在教学圆的结识时,教师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图,让学生猜一猜,谁的车子让人感到舒服?生1:固然是小狗的,由于它的推车轮子是圆的。生2:小熊的推车的轮子是方的,人坐上去会觉得很颠簸,不舒服。产生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究竟具有了哪些特性?(二)案例二师:教师这件衣服美丽吗?生(齐说):美丽!师:对于这件衣服,你想说什么?生1:教师,你这件衣服是哪儿买的?生2: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生3:这件衣服是哪儿生产的?什么牌子?(三)反思:、在案例中,以“为什么车轮都是圆

6、形?圆形究竟具有了哪些特性?”来规定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爱好,并可增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不仅为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特性的积极性。、案例二教师浮浅的问题,使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就能回答,不能引起学生们积极思考。这样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虽然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的。3、我们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要以“问题”为突破口,捕获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并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思维广度。三、解决问题中的案例:分桃子除数是一位数

7、的笔算除法。(三年级上册)(一)案例:1、呈现例题:计算4842、教师提问:这个问题如果要你用笔算,你会如何算?3、学生自主活动。(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措施)4、教师并没有介入,而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措施)5、教师不得不自己讲授基本的计算措施。(二)案例B:1、呈现例题:计算442、学生自主活动:用小棒替代桃子,分一分。并交流成果、结合直观操作的过程及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口算。4、结合口算过程,教师讲授用竖式计算的措施。(三)结识分数的教学案例1、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如何表达一半?2、学生折、剪。(用直观的方式表述)3、画直观图。(用半直观半抽象的图形语言

8、表述)4、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中创生数学符号。(用数学符号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述)如何用数来表达一半?(1)学生合伙学习,交流。(学生创生出不同的数学符号)(2)师小结:同窗们发明了这样多的表达措施,人们的发明均有道理。为了便于交流,我们统一表达到 ,板书分数符号。(四)反思:1、案例A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小组讨论都是缺少引导的。对于除法的笔算,从形式上分析,与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过程有很大不同,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过课本,一般不会想到,原有的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经验只会带来负迁移。对于一种全新的知识,由于教师没有予以合适的引导或讲授,因此学生遇到困难是很自然的。2、教师要引导学生结识一半的过程,可以

9、当作是个性化再发明的过程,逐渐组织操作,画图等活动让学生积聚感性经验,凭借直观操作和图形展开思维,形成的结识成为后续学生的“生长点”。当让学生自主创生新的表达措施时,学生都能故意义地进行个性化的符号表达,水到渠成地进行抽象思维,再在教师的引领下故意义地建构起抽象的分数一半。3、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既要真正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对的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4、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这个过程是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展开“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概括式学习过程,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