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73902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

2、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

3、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崇尚自然、平淡、朴

4、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

5、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

6、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解析:选A。A项忽略了“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这一信息,表述绝对化。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

7、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解析:选C。从文中第三段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

8、学传统中的地位。解析:选D。A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意,文中为“有着明显的一致性”。C项,将“已然”当做“未然”,原文是“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周祖从之。师还,迁太常丞。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

9、,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毕,周祖曰:“吾无忧矣。”即日崩。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世宗始悟,诏赠其官。显德四年,丁外艰。起复,表四上,乞终丧。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宋初,进位司空。乾德二年,为太子太保。五年,丁内艰。服阕,加太子太傅。开宝二年,迁太子太师。中谢日,太祖顾左右曰:“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溥性宽

10、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颇吝啬。溥在相位,祚以宿州防御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祚曰:“此豚犬尔,勿烦诸君起。”溥讽祚求致政,祚意朝廷未之许也,既得请,祚大骂溥曰:“我筋力未衰,汝欲自固名位,而幽囚我。”举大梃将击之,亲戚劝谕乃止。(选自宋史王溥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风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B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C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

11、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D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并称“三师”,负责教习和辅佐太子。B中谢,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C豚犬,用以谦称自己的儿子。还可以谦称为犬子、小儿等。D致政,指古代官员上书请求做官,即步入仕途。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溥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周祖记下勾结逆贼的官员的名字,打算审问他们,王溥劝说周祖烧了名单,安定人

12、心。B王溥深受君主信任。周祖病重时还要授予王溥官职,世宗因李崧与契丹勾结欲治其罪,王溥劝说后,赠给李崧官职。C王溥为人孝顺。王溥为父守丧未满三年就被朝廷重新起用,他多次请求服完丧期,触怒了世宗,多亏范质解救了他。D王溥仕途顺遂。王溥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一路升迁,宋以后,做了宰相,三次升迁一品官职,近世没有人能比得上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5分)译文:_(2)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5分)译文:_4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题思路】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句子成分,如解答本

13、题时要特别注意状语的位置和省略的介词。所给语段中,“京兆”“凤翔”等词是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据此可排除A、B两项;“得”是动词,是“得到,取得”的意思,作谓语,后应接宾语。据此可排除C项。5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解题思路】 致政,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官员辞职归家。6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 世宗只是问李崧勾结契丹之事是否属实,王溥说了自己的看法。7(1)李崧是重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只是苏逢吉诬蔑他罢了。(关键词“设”“诬”“耳”各1分,反问句1分,句子大意1分)(2)王祚置办酒席给他们敬

14、酒,王溥穿着朝服在他们身边侍奉,客人坐立不安,就退下回避。(关键词“上寿”“朝服”“引避”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王溥字齐物,并州祁县人。他的父亲王祚,是郡中小吏,颇有心计。王溥后汉乾祐年间考取进士甲科,担任秘书郎。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王景崇在凤翔举兵反叛,周太祖率兵去征讨他们,征召王溥担任从事。河中平定后,查获反贼军营中的许多文书,大多是朝中的权臣和藩镇与他们勾结串通的内容。周太祖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将要查办他们,王溥进谏说:“鬼魅的形状,等到夜晚才出来,日月已经普照,灾害之气自会消除。希望把文书全部焚毁,以使动荡的人心安定。”周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班师回朝,王溥升任太

15、常丞。周太祖病情危急,召学士起草诏命,任命王溥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读完诏命,周太祖说:“我没有忧虑的事了。”当日驾崩。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冯道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赞成。周世宗胜利还师,加封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周世宗曾经从容地问王溥说:“后汉丞相李崧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中的言词,果真有这件事吗?”王溥说:“李崧是重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只是苏逢吉诬蔑他罢了。”周世宗才明白,下诏赠给李崧官职显德四年,遭父丧。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他四次上表,请求守丧满期。周世宗大怒,宰相范质上奏解救了他,王溥惧怕,入朝谢罪。北宋初年,升为司空。乾德二年,任太子太保。乾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