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729239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教版诗词曲学习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家教,到 阳光家教网 全国最大家教平台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诗词复习资料 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全从这三字来生出。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上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D.第四句“碾成尘”与“零落成泥

2、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德。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句是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答案略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 陂(b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

3、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诗的首句怎样写出杏花的可爱?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的晚年。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1)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

4、。(2分) (点出“绕”字,1分;分析到“侧面表现杏花的可爱”,1分;大意对即可) (2)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4分) (点出悲壮的情感和坚持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2分;能作简要分析,2分;大意对即可) 4(1)(2分)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认为好,其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如果认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4分)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2分

5、)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2分)(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浇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作出赏析。简析“悲壮”: 评赏“艺术”: 16末二句写花落。北陂落花随流水而去,花魂无玷。而南陌杏花将被车轮碾碎,变作尘土,其悲可见。作者借杏花抒写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甚是悲壮。末二

6、句托物言志,状物时运用了比喻(“雪”喻落花)、衬托(南阳杏花反衬北陂杏花)等修辞,生动、深刻地表达了心志。登池上楼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痾封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命。【作者】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他出身于东普大族,是谢玄的孙子,袭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刘宋代晋,降公爵为候。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大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文帝时,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获罪被诛。性喜

7、山水,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注释】这四句借鸿、虬起兴(因为正在向高处和深处眺望),说自己不能象鸿雁高飞、虬龙深隐那样得所,而是进退失据,俯仰有愧。 虬:两角小龙。 薄:通“泊”,犹止。薄霄:停留在天空。云浮:浮在云上。怍:惭愧。渊沉:潜沉在深渊。这四句说自己做官时不能进德修业,于时无益,想退隐又不能力耕自给,为了得些俸禄反而穷居海边(指永嘉)。这是不甘外放的牢骚话,同时也反映进退两难的心情。进德:提高德行修养,易经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力不任:指体力不能胜任。徇:从,求。痾:病。这两句说卧床日久连季节的变换也不明白了,现在才来看看外景。昧:不明。褰开:指揭开帘幔,打开窗

8、户。这两句说下听水声,上望山形。聆:听。岖嵚(音区歆):险峻。初罩、新阳:指舂光。绪风、故阴:指寒冬。革:除。绪风:馀风。指寒气。故阴:旧冬。“同柳”句说藏在园柳中的啼唤的鸟类也变换了,指春天的鸣禽如黄莺之类,不足冬季所有。这两句说想起诗经和楚辞中的句子,发生感慨。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祁祁:多貌。萋萋:盛貌。这里只取这几句里“归”字的意思。作者怀念会稽的故居,动了归心,因而联想古人的诗句。这两句怀念远方的故人。离群索居:离开朋友,独处无偶。易永久:言容易觉得时日长久。处心:安心。无闷:遁世无闷,见易经乾文言。

9、这两句说高蹈避世而无忧烦,不但古人有这种风操,在今人中也能找到。操(去声):操守,操行。徵:求。诗意归结到向往隐遁。恩归也是为了想隐居。【品评】这首诗写在诗人任永嘉太守之时。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贵集团排挤的结果,所以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

10、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11、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在东晋末至刘宋时期的诗人群中,鲍照可算得是佼佼者。鲍照的诗,以乐府见长,五言诗也不少,但成就不及乐府诗。他的诗多有讽谕慷慨之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平,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贫塞、仕途遭遇坎坷有关。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的是梅花,说的是人。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花向来被认为是高洁、馨香的品格的象征,是凌霜傲雪的气骨的写照,但鲍照却另是一种寓意,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开头两句就点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构思: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呢?诗人自己设问说:“问君何独然?”读者也期待他作出解答。“念其霜中能

12、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诗人的议论,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说理寓于具体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尔”是两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颂扬梅树的正面品格,在风霜雨露之中,众芳芜秽,独有梅花盛开,果实累累,故人们赞美“十月先开岭上梅”的高超风韵。“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在春天,又“摇荡春风媚春日”,都赞誉梅树有经风雨,抗霜雪而顽强生长的活力。 但是,这些描写只不过都是铺垫。全诗的主题是“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两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个转折,这里“念尔”句是第二个转折,这一转折才点出了诗人的本意。尽管梅树有上述种种优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长久开放,最终仍逃不脱“零落逐寒

13、风”的命运。这就是诗人“为梅咨嗟”的原因,因为它“徒有霜华无霜质”,所以,虽然能抗傲一时,但难善始善终,最后还是“零落”了!花开花谢,属自然现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开。鲍照只不过是藉物拟人,借题发挥,用以讽刺那些曾想修持节操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常因真言谠谏而遭横祸,所以,许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节而同流合污。在晋代,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根据鲍照的为人和性格,可知他对这种不能保持节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视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惋惜。这首诗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节操,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也不是表面的伪饰,而是要名副其实,恪守终身。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它讲的是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们从梅花形象的艺术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说是理在趣中。 简述梅花落(鲍照)这首诗的思想内容。鲍照的梅花落歌颂了不畏霜露的坚贞品格。作者在此托物明志,表明了自己不愿顺随俗流和坚定不拔的志趣(结合诗句分析)。梅花落(鲍照):表现坚贞的品格;对比手法。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冬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