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722218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分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植物分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植物分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植物分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植物分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分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分类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分类学(Taxonomy)是对植物进行鉴定(Ident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分 类或归类(Classification)的一门学科,亦称系统植物学(Systemstic Bottany)。作为一门 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历来争议颇多,这种方式只是这一学科 范畴的含义。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植物分类学是建立在形态学为基础上的、综合各相关学 科的一门科学。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 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 和演化趋势。因此

2、,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三个方面。分类:把各种植物用比较、分析和归类的方法,分门别类,依据植物界自然发生和发展的法 则,予以有次序地排列,叫做分类。按照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分类和编排便可反映出植物的演化系统。掌握了对植物 系统研究中所阐明的植物类群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即可进一步了解植物界的进化过程,在利用 和改造植物时,也就能够从中找到方向性的指导准则。命名:把各种植物都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以正确的名称,叫做命名。命名是进行植物分类的必要手段。鉴定:正确地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杳考文献资料以及和已知的植物种类 进行分析对

3、比,从而确定植物名称的过程叫做鉴定。鉴定是进行植物分类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 植物分类学与各学科的关系: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历史及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是在人类识别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会实践中发展 起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使这门学科 得以持续发展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纵观植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 1)史前与“本草学”时期;(2) 人为分类系统时期;(3) 自然分类系统时期;(4) 系统发育的分

4、类系统时期。下面就这 4 个时期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一、史前与,本草学时期明代李时珍(15181593)是十六世纪我国杰出的植物学家与伟大的医药学家。他花费了自 己毕生的精力,博览前代诸家本草与古书近800多种,并长期上山采药,不但总结了明代以 前的药物学和植物学的知识与经验,而且又以自己所收集的或是通过自己实践的丰富资料, 加以补充和发挥,终于著成本草纲目(1590 年)。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有药用植 物 1195 种。他是以生态、生长习性、用途、含有物等作为分类基础,以纲、目、部、类、 种作为分类等级,将植物分为五部(木部、果部、草部、谷菽部及蔬菜部) 30 类。 就以草部分

5、类为例,他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水草、蔓草、毒草等。这种分类方法,具有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人为的分类法,比较实用。李时珍的分类工作比1735年林耐 的自然系统早一百多年,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 本草纲目为我国本草学具有世界影响的 名著,对世界的医药学和植物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二、人为分类系统时期 从十八世纪开始,林耐从事科学的、人为的植物分类系统的建立,并注意运用生殖器官进行 分类。瑞典植物学家林耐(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于17321737年创立了一个人为的 分类系统,他根据雄蕊的数目、排列的方式及其他特征将高等植物分为24 纲。林耐重视花 部的分类特

6、征,这对当时及以后的植物学家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后来林耐对自己的系统感到 不满意,主张“植物分类部分的最初与最终目的都在于寻求自然法则”。他曾致力于自然系统的建立,但终未能完成。林耐于1735年发表了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 1737年著成植物属志(Genera plantarum),描述了 935个属,又于1753年著成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描写了当时已知的植物116 目, 1000多属,10000多 种。这三部著作与其所主张的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对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自然分类系统时期刚

7、才讲了,林耐晚年对自己的系统感到不满意,主张植物分类部分的最初与最终目的,都在 于寻求自然法则。他曾致力于自然系统的建立,但最终未能完成。 1751 年,他在植物学 的哲理(Philosophia Botanica)一书中介绍了一个,自然系统的片段”,采取了植物许多 共同形状,将他建立的属排列到68个目(相当现代的科)中,已具有自然系统的雏形。 继林耐之后的100多年中,西欧的一些植物学家提出了不少著名的自然分类系统。四、系统发育系统时期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 1882)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 一书, 创立了进化论,成为近代生

8、物学的基础。他的学说彻底摧毁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对科学的统 治,推翻了上帝创造世界与物种不变的观念。在达尔文进化论确立之后,它对分类学以及现 代植物分类学的进步有着深远和巨大的影响,给植物分类的研究提出寻找分类群间亲缘关系 的任务,树立了植物界系统发育的观点,这就进入了系统发育系统时期。在本时期内,世界形成两个学派,即所谓的“假花”学派和“真花”学派,前者以恩格勒、维特 斯坦为代表,后者以柏施、哈利叶、哈钦松为代表。但是不管哪一学派,建立系统的原则都 是根据植物形态演化的趋势,来决定植物类群的位置和亲缘关系的。现代的分类系统,大多 是以这两派的系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真花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

9、已灭绝了的裸子植物中的本内苏铁目的两性抱子叶球演化 而成的,即抱子叶球主轴的顶端演化为花托,生于伸长主轴上的大抱子叶演化为雌蕊,其下 的小抱子叶演化为雄蕊,下部的苞片演化为花被。因此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拟苏铁植物,而 多心皮类是原始的被子植物。假花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单性抱子叶球演化而来的,只含有小抱子叶或大抱子叶的 抱子叶球演化成雄性或雌性的柔荑花序,进而演化成花。因此,被子植物的花不是一朵真正 的花,而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所以认为被子植物当中具有单性花的柔荑花序类是最原始的 代表。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修订或提出的有花植物分类系统主要有7个:柯郎奎斯特(A.Cronquist)系统(1

10、968、1978、1979、1981),佐恩(R.Thorne)系统(1968、1976), 塔赫他间(A.Takhtajan)系统(1969、1980),哈钦松(J.Hatchinson)系统(1959、1973), 索奥(C.R.Soo)系统(1967、1975),达格瑞(R.Dahlgren)系统(1975、1980)以及麦希 尔(H.Melchior)系统(1964)。在这些系统中,目前世界上运用比较广泛的仍然是恩格勒 系统和哈钦松系统,但是受到推崇和影响较大的却是柯郎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 各国分类学家接受了达尔文进化学说,都认为分类系统应表示各分类群的亲缘关系。但由于 科学水平

11、的限制及分类学家的观点不同,直到目前为止,所有分类系统还不能完全正确地反 映植物界的演化过程,有许多论点需要讨论和研究。关于各家演化论点的分歧,有些植物分 类学家如恩格勒(A.Engler)、柏施(E.Bessey)和哈钦松(J.Hutchinson)等人,认为一个自 然系统要表示各类群间的起源关系,并且强调被子植物是单源起源的,其演化过程是多枝的, 就是所谓的种系发生系统(Phyletic或Phylogenetic System)。第二节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 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但由于有关植物

12、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 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92年公布的。在两人合著的巨 著植物自然分科志中采用本系统,后经多次修改,在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 1964 年)中,将被子植物分为62目,343科。恩格勒系统的主要观点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单性抱子球演化而来的只含有小孢子叶或大孢子叶(如买麻藤目)的 抱子叶球演化成雄或雌的的柔荑花序(如杨柳科、桦木科、胡桃科),进而演化成花。因而 被子植物的花不是一个真正的花,而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这种学说称为假花说。认为无瓣花、单性、木

13、本、风媒传粉等与裸子植物相似的特征作为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性状, 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 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 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1964年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中已放在后面)。 德国植物分类学家如恩格勒(Adolph Engler,18441930)于1892年发表了他的分类系统。 把植物界分成4大门,即叶状体植物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与种子植物门(有胚有管 植物门)。又将种子植物门作如下分类:有胚有管植物门 Emoryophyta Siphonogama裸

14、子植物亚门 Gymnospermae被子植物亚门 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离瓣花亚纲) Cympetalae 后生(或叫变形)花被亚纲 Metachlamydeae(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第一章 总 论(二)对恩格勒系统的评价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自然分类系统。迄今为止,世界上除英 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采用本系统,我国的中国植物志 、多数地方植物志及大多数的 植物标本馆(室)都采用本系统主要是采用植物分科志要策11 版(19

15、36)和第12版(1964) 这两个版本中的系统。哈钦松系统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先后出版的两卷有花植物 科志中提出的,1959年和1973年作了两次修订,从原来的105目332科增加到111目411 科。哈钦松系统的主要观点 认为已灭绝了的裸子植物中的本内苏铁目的两性抱子叶球演化出了被子植物的花,即抱子叶 球主轴的顶端演化为花托,生于伸长主轴上的的大抱子叶演化为雌蕊,其下的小抱子叶演化 为雄蕊,下部的苞片演化为花被。这种学说称为真花说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 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

16、为原始等。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 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 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柔荑花序类各科来源 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对哈钦松系统的评价 本系统把多心皮类作为演化的起点,在不少方面阐明了被子植物的演化关系,有了很大进 步 。但是,由于他坚持将木本和草本作为第一级区分,导致许多亲缘关系很近的科被远远 分开,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五加科、山茱萸科分开等。这个系统发表,在世界上很少使用,但在我国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如北京大学生物系、华南 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和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植物标本馆(室)都采用了这个系统 进行排列标本,由这三个研究所分别编写的广东植物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