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71849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板书)首先说教材这是一篇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儿童作家金波。其中,“美”是文章的文眼。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像叶子那样无私奉献,让生活的大树更加茁壮。文章情理交融,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二、说学情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

2、,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其心智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制约,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分析。叶子、大树,是生活中的寻常景象。但由于过于熟悉,往往会熟视无睹,不去留意。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是集体的一员,这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会思考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3、会产生一种既熟悉有新奇的体验。这是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素有、连绵、犹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美的意象、含义和真谛,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四、说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受到启发。难点是:由物及人,联系实际理解个人和生活的关系。五、说教法学法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本课教学,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

4、计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学、读中感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和掌握这些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课文内容)四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观察身边的大树及其叶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

5、。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七、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猜谜导入,扣题质疑。二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是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四是总结积累,拓展延伸。第一步,猜谜导入,扣题质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我会这样导入新课,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字谜,请注意听:(屏幕显示谜面)有个人,他姓王,腰里塞着两块糖。学生会脱口而出金。真聪明,再来一个,这个可有点难度,:关中相聚十一载。动画显示组合过程:美。多

6、有趣的汉字呀!板书:美。抬起小手跟老师写,横画较多,要注意紧凑,保持等距。大的横最长,撇捺要伸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美的课文,补充课题,齐读。你有什么问题?(什么样的叶子是美的,怎样做一篇美的叶子?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整体感

7、知以后,进行学情反馈。首先出示本课生词,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检查指导。重点指导“ 乳汁、飘零、茁壮、葱翠”等难读难认的词语。然后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理清课文章的顺序和结构(首先远望大树然后近看叶子最后由物及人,反思人生)。(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 第三步 突出重点、精读感悟有的学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简简单单一条线”来形容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差别。这话很是让我们感到汗颜和尴尬。的确,语文既要考虑字词句段篇,又要兼顾听说读写练。但是,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

8、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扎实细致的教学,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的。具体到这一环节,要抓住表情达意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读,以读传情。充分感悟美的含义和真谛。主要包括以下板块。版块一:欣赏大树之美出示:1.2自然段。指名读,找出描写大树的比喻句。(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比较句子:(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长”起。)哪个好?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升”字写出了大树向初升的太阳那样充满了朝气!)联系生活经验是理解语言的好办法。(学生还可能会说,感到大树充满了活力,生机勃勃。)说得好,生机勃勃这个词

9、用得太妙了。(板书)谁能把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读出来?进行朗读指导。(课标要求,理解关键词句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这里采用比较对照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升”准确生动的含义以及对表现大树之美的作用。)板块二:感受叶子之美默读:4-6自然段,思考,叶子美在哪里?预设1,学生会找到描写形态各异的语句。形态各异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读破折号后面的句子“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联系语境,理解意思,每片叶子的都不一样,都是唯一的,这是叶子的外在之美。这些形态各异的叶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2,学生找到,第5自然段,(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谈到,美在他们做着相同的

10、工作,无私奉献。这是从表面看不到的,是叶子的内在之美。预设3.追问,叶子这样默默奉献了一天吗?不是。两天吗?不是。三天吗?也不是。到底多长时间?(一年四季,无时无刻)怎么体会出来的?(引出第六自然段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回归大树底下的根。)然后,把这两段话进行整合,创设4组朗读语境,引导学生在复沓中入情入境,领会为大树而生,默默奉献的精神。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生: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绿叶为大树而生。秋叶变黄,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绿叶为大树而生。即使冬日飘零,叶子想到的依然是奉献,他们也要

11、回归大树跟。(这一环节通过创设语境,使学生反复诵读中,内化了语言,升华了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运用了举象入境悟情的方法。)板块三:感悟大树与叶子之间的共生之美引导:叶子为大树而生,为大树奉献,大树呢?出示7.8自然段,“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指名读,思考,大树做了什么?(体会叶子离不开大树,没有大树就不可能有叶子。叶子为大树而生,同时,大树为叶子而生。两者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板块四:思考人生之美出示:第九自然段“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指名读,思考“每个人和叶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每片叶子为大树奉献,也离不开大树。每个人为生活奉

12、献,也离不开生活。)联系实际,进行角色体验,在想象补白中理解个人与生活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班级)就是大树。学生离不开(班级),学生要为(班级)奉献。这样的学生就是最美的叶子。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课堂是一个开放生成的系统。我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根据文本结构和内容进行补白,有助于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展开想象,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从而获得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第四步 总结积累、拓展延伸1、文章是照亮灵魂的一面镜子,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下来。(按照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实现情感和能力迁移。)2、推荐阅读我是一片绿叶。(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无非是个窗口。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板书:远望大树生机勃勃 外在之美(形态各异)近看叶子 内在之美(默默奉献)思考人生 做最美的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