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715086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6-2020)目 录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2第三章 区域城镇空间发展6第一节 人口与城镇规模等级6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与城镇职能结构9第三节 城镇空间组织21第四章 区域城镇支撑体系25第一节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25第二节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31第三节 区域防洪工程体系33第四节 区域能源供应体系35第五节 区域信

2、息化发展规划38第六节 区域环境设施建设38第七节 区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40第五章 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44第一节 相邻、相关地区的协调44第二节 省内协调发展:“无地界合作”46第三节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48第四节 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优化50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52第六节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54第六章 区域空间管治55第一节 加强对城镇建设发展区的建设引导55第二节 严格保护区域绿地57第三节 引导乡村发展区的开发建设61第四节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管治62第七章 实施措施与政策66第一节 完善城镇空间规划体系66第二节 改革管理体制与完善协调体制67第三节 建立城镇体

3、系规划的实施和监管机制69第八章 附 则71附录一 中心镇一览表72附录二 参与规划编制的单位与人员组成76-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要求,编制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下称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目的 综合统筹全省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发挥广东在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一)稳步推进广东城镇化,建构组合有序、和谐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引导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与建设,提升城镇人口、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能力。(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区域与城

4、镇间的协作能力。(三)规范各项建设活动,制定区域空间管治措施,落实强制性内容,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提升政府对区域的管治能力。第三条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总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城乡融合的文明发展之路,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增强城镇要素聚集能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注重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第四条 规划范围 广东省陆域范围,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本规划建立四大地域分

5、区,即珠江三角洲地区(下称珠三角)、粤东沿海地区(也称东翼)、粤西沿海地区(也称西翼)和北部山区,其中北部山区细分为三个亚区,即粤北山区、粤东北山区和粤西北山区。第五条 规划期限 20062020年。其中,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第六条 规划适用的城镇及其空间组织形态类型(一)小城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即建制镇。其中,中心镇为建制镇中区位较优、综合实力较强、设施配套较完善,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力及辐射带动能力的镇。(二)城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即县级市以上城市。其中,中心城市为城市整体实力具有区域(通常超越本市、县所辖范围)影响力的城

6、市。本规划所指城镇为城市和小城镇的统称。(三)都市区:跨越若干城市的行政区界,以大中城市为中心,覆盖与其密切联系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密集区域。(四)城镇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数量城镇,它们之间大小规模不等,职能各异,彼此间保持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城镇集群。根据时空耦合特征,城镇群可分为增长核型初级阶段、点轴型中级阶段、网络型高级阶段。第七条 规划效能 本规划是广东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编制省域下一层次区域规划、各类区域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服从本规划的要求。第八条 文本中“黑体字”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本

7、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建设行为和管理行为,将依法进行查处。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第九条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以工业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发挥外向型与内源型经济的互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创造城镇就业岗位,推进生产要素与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第十条 城镇发展方针 以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为辅,实现城镇集约发展;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重点,走大中小城市与中心镇协调发展的有广东特色城镇化道路;城镇空间发展实现“出山近海,内优外拓”(见第三十条)。第十一条 城镇发展策略(一)省域中心城市:继续聚合区域核心功能的基础

8、上,强化各自的发展特色,辐射带动广东及更大地区的发展。(二)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巩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三)地方性中心城市:承上启下,培育专业化产业门类,参与区域协作与分工;不断完善为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功能,强化其在区域城镇网络中的节点作用。(四)县(市)域中心城市和县城城关镇:不断完善为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功能,发展后备作用,培育其在区域城镇网络中的新增长点功能。(五)中心镇(非县城城关镇部分)和其他小城镇:培育特色产业,加强聚集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基地。第十二条 城镇化发展路径

9、(一)提升珠三角的综合竞争实力,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提升粤东、粤西沿海地区经济地位,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视北部山区作为全省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加快北部山区保护性开发的步伐。(二)建构珠三角中部、东岸、西岸都市区,粤东潮汕、粤西湛茂和粤北韶关都市区,成为全省发展的六个核心区域。(三)强化广州、深圳在全省及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职能,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大都市;培育汕头、湛江-茂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职能,带动东西两翼的发展;增强佛山、珠海、惠州、东莞、韶关、梅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揭阳、潮州、阳江、汕尾等一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

10、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区域发展;积极发展县级市、县城(城关镇)和相对发达镇等中小城市,成为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载体。(四)加大小城镇整合力度,优先发展中心镇。重点提高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水平,解决好中心镇与周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并给予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多方位增强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扩散功能,使之成为辐射周边村镇的中心。1、珠三角地区小城镇,重点抓好规划与管理,完善城镇基础配套,优化人居环境;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和北部山区小城镇,以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注重提高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落实、监督与指导。2、规模较小的小城镇,积极进行

11、撤并调整,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镇,通过行政整合适当扩大其地域范围,逐步发展为中等城市。第十三条 城镇化水平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为预测标准,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65%左右,其中珠三角地区达80%左右;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75%以上,其中珠三角地区达85%以上(见表2-1)。表2-1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目标(单位:%)区域名称非农人口计城镇人口计规划预测各规划期城镇化水平“五普”数据20102020全省合计31.255.0657580珠三角48.172.28085 粤东沿海25.050.5606570粤西沿海22.238.6556570北部山区22.

12、834.4556570注:规划预测城镇化水平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计算。第十四条 城镇化质量(一)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显著进步。1、2006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9%以上。至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33500亿元(按2005年价测算,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4400元(约4250美元,按8.1元:1美元折算,下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产值的18%。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耕地保有量325.7万公顷。其中,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维持在11%左右,2010年

13、人均生产总值达58100元(约7173美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50%,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与港澳密切合作、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的较高水平的外贸基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2、2011-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8.5%左右。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68800元(约含85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二)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4、1、至2010年,全省各城镇建设发展区内,人均道路面积不低于1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平方米左右,人均生活用水量260300升日,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至2020年,全省城镇建设发展区内,人均道路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35平方米,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达100%,人均生活用水量200220升日,建立节水型城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5、9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三)建设学习型社会,逐步改善人口素质。1、健全系统的学习体系,建立社会化的学习型组织,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逐步推行12年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形成完善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以上,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2、整合社会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调整城乡学习型设施布局,搭建覆盖社会、开放式的全民学习网络。3、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形成育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