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709151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题、答题卡、答案卷一并收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涂在答题卡卷规定的地方。第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流传A. 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B. 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2、C. 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 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可知,诗经在各诸侯国广泛传播,这种现象有利于增强各诸侯国的文化认同,故答案为B项。诗经的传播主要通过传唱形式,排除A项;诗经的传播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但无法看出是否能维持天下共主,排除C项;诗经的传播与普及平民教育无关,排除D项。2.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 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 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 属于社会经济

3、组织D. 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答案】D【解析】“婚丧祭祀”等属于宗法,而“赋役征派,狱讼治安”等又属于行政职能,所以秦汉“乡里”既履行宗法又履行行政职能,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乡里”并非自治机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汉“乡里”属于社会政治组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这反映了当时A. 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B. 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C. 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D.

4、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立代王为皇帝的理由可以看出,孝顺宽厚以及长幼有序等思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这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上古政治指的是禅让制,而材料与禅让无关;B选项错误,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代表着治国思想的改变,文帝上位之后依旧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D选项错误,若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代王将不能继承皇位。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仁孝宽厚、立长固顺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这番理论体现出的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而并非周礼、禅让等内容。4.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

5、,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A. 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 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 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 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答案】B【解析】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事活动是农耕,排除A;材料“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说明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选B;春秋战国起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基本定型,排除C;材料中的雇佣关系只是个案,排除D。5.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

6、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古

7、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被迫调整统治政策。6.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繁荣B.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 印刷术的发明D. 科举制的推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

8、,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7.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A. 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B.

9、 理学对伦理的强化C. 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D. 政治开放性的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的家族来源扩大,这不能说明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故A错误;宰相的家族来源扩大也无法体现理学对伦理的强化,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分散相权的方式问题,故C错误;宋代宰相的家族来源比唐代扩大,这说明宋代政治开放性的加强,故D正确。故选D。8.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 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 继承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 体现了行省正

10、官之间的分权制衡【答案】D【解析】材料“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分领制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体现出元朝行省正官之间权力相互分权与制衡,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监督皇权”;B项说法错误,错在“独立”;唐朝的三省制是中央官制,故C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材料“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分领制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9.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由此可以推断A. 阁臣位高权重,权力可等同宰相B. 内阁辅助朝政,且便于皇帝

11、控制C. 内阁统筹政务,可统领六部官员D. 阁臣深受信赖,可裁决军国大事【答案】B【解析】【详解】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说明内阁辅助朝政,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便于皇帝控制,故B正确;根据“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并结合所学可知,阁臣的权力大小源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并非正规的中央机构,故A错误;内阁并非正规的中央机构,不能统领六部官员,排除C;内阁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有权草拟诏敕,但最终决策权在于皇帝的批红,决策权在皇帝手中,D错误。10.明末清初一位思想家曾指出,诸如福建等沿海省份,“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十而九也”。基于这种社会现状,作为

12、一位开明大臣的最佳奏议应是A. “严禁私下诸番互市者”B. “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C. “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D.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答案】B【解析】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述社会现状是东南沿海往往地少人多,实际上是说沿海百姓生计不可能依赖单纯的农业。基于这种现实,结合明初海禁政策,作为开明大臣应向皇帝反映禁海堵绝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给统治秩序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符合题旨的是B项。A、D两项均是明代海禁政策的规定,不是开明奏议;C项是土地制度,与题旨不符。11.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

13、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12.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

14、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A. 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B.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从材料“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中可以看出,西方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对中国原料进行掠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彻底破产”;B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

15、剧增”“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反映了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3.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A. 揭露列强瓜分图谋B. 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 激发改革图强意识D. 培养国人世界视野【答案】C【解析】材料中波兰分灭记突出波兰灭亡在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意在激发改革图强意识,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在揭示波兰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排除A;打击顽固守旧势力和培养国人世界视野均非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D。1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该守则A. 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平B. 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 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D. 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对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