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70678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年北京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化 学 2019年1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Ca 40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氖气2. 铜丝常用于制作电线,是因为铜具有A. 抗腐蚀性 B. 较大密度 C. 导热性 D. 导电性3.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A B C D4. 下列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A支持燃烧 B无色气体 C难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大5下列物

2、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空气B蒸馏水C食盐水D大理石6某品牌紫菜的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 g紫菜含钠291 mg,这里所说的钠是指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原子7. 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 A镁 B铁 C铜 D钢8.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不正确的是A. 碳酸钠 NaCO3 B. 氯化铁 FeCl3C. 氧化镁 MgO D. 氢氧化钙 Ca(OH)2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过滤 C. 加热液体 D. 熄灭酒精灯10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金属资源的是A. 回收易拉罐 B. 寻找金属代用品C. 防止金属的腐蚀 D. 过度开采金属矿物11检验集气瓶内二氧化碳是否收集

3、满的操作是A将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瓶口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C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瓶口 D靠近瓶口扇闻气味加热向某方向运动的水分子12化学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是A. 元素种类 B. 分子种类C. 原子个数 D. 原子质量13右图是水受热蒸发的微观示意图,不能依据图示进行判断的是 A水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 B加热后水分子间隔变大C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14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高效漂白剂。其中氯元素(Cl)的化合价为A-3 B+1 C+3 D+515. 下列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室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ab水C眼睛里不慎溅入药液,立

4、即用水冲洗 D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16如右图所示,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b中的气体是氢气 C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1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P + 5O2 2P2O5 B2Fe + 6HCl 2FeCl2 + 3H2C2 KClO3 2KCl + 3O2 DCu + H2SO4 CuSO4 + H2 1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Na+表示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B CO32-表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碳酸根离子C 表示氧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DH2O2表示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5、的过氧化氢分子19.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的最佳方法是A点燃混合气体 B通过灼热的CuO C通过灼热的炭粉 D通过足量的水20天然气水合物化学式为CH48H2O,外形晶莹剔透酷似冰块却能燃烧,俗称可燃冰。我国科技人员已勘探到海洋中储存有大量可燃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B可燃冰的开采需要有计划的进行C可燃冰中含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D可燃冰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2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其操作正确的是 A炭粉和氧化铜:观察颜色B空气和氧气:分别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接近试剂瓶口 D氢气和一氧化碳:分别点燃,将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

6、烧杯罩在火焰上方22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以下实验,最终U型管中两侧液面的相对高度不正确的是(加入试管中的试剂X所占体积忽略不计)试剂X试剂Y试剂X相对高度A水氧化钙(少量)左低右高B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少量)红墨水左低右高C稀盐酸镁条(少量)试剂Y左低右高D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左高右低23.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BCD方案二氧化碳水铜片目的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证明碳与氧化铜能发生反应证明金属锌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证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4Si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业中有一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指的是利用砂子(主要成分SiO2)制取高纯度的S

7、i,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高温 2C + SiO2 Si(不纯)+ 2CO加热 2Cl2 + Si(不纯) SiCl4高纯硅高温 SiCl4 + 2H2 4HCl + Si(高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硅转化成单止硅B的目的是除去单质硅中混有的杂质C上述反应中涉及到2个置换反应D上述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2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CD容器内的气压/Pa时间/s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固体的质量/g时间/s将铜片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氢气的质量/gMgZn金属质量/g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液体中氧元素的质量/gH2O2质量/g向盛有

8、一定量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29分)26(5分)含碳物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下列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A. 金刚石 B. 干冰 C. 大理石(2)干冰可作制冷剂,主要是利用了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3)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活性炭纤维防护口罩走进人们的生活。由于活性炭具有 能力,因此有良好的防毒、除臭等功效。(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体现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理念。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填字母序号)。A. 日常起居中,长时间不用电

9、器时,要关闭电源B.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C. 讲究卫生,在餐厅用餐时,尽量多地使用一次性餐具27.(5分)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有显著差异。(1)CO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利用下图装置,验证CO2的性质。玻璃片澄清石灰水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 甲 乙 丙甲中的现象是 。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丙中下方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此现象证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28(6分) 金属和金属材料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冬天取暖用的暖气片有铸铁材料、铜铝材料等多种。这主要利用了金属的 性。(2)铁生锈的条件是 ,因此,铸铁暖气片通常

10、在表面刷漆以防铁被腐蚀。(3)生产、生活中对钢铁的需求量特别大,在炼铁炉中,CO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4)新型材料纳米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FeCl2、H2HCl和纳米级铁粉高温反应器 纳米级铁粉遇氧气无需加热就能燃烧,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 高温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 。29. (6分)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燃料的利用。(1)化石燃料包括煤、_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发生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_

11、。(3)为了证明燃烧发生的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资料卡片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常用作防火材料。Na2SiO3的熔沸点均在1000以上,远高于纸的着火点。 实验一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实验二中,观察到滤纸条始终不燃烧,由此推知Na2SiO3的化学性质为 _。 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纸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可以证明的燃烧发生条件是 。30(7分)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遵循的普遍规律。硫酸铜溶液铁钉 A B C(1)上述实验方案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字母序号),其原因是 。(2)某反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涉及甲、乙、丙和丁四种物质,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物质序号甲乙丙丁氢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6810010反应后质量/g0xyz 丁的化学式为 。 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 (填物质序号)。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一位同学在计算x、y和z数值的过程中,列出了以下等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x + y + z = 169 By + z = 168C(100-x)z = 3264 D(100-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