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705640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材的生本化处理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教材如何生本化阅读 背影教学案例反思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生本化阅读是一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阅读,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是融合作与探究于一体的阅读,是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方法。文章结合背影的教学案例阐释如何进行生本化阅读教学。关键词:生本化 阅

2、读教学阅读是学生自主的阅读,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是目前教育的一个正确方向。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这种在阅读中对未知领域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是由阅读者自己对文字载体传输的或概念、语义,或人事、景物,或内容、材料,或传统、习俗,或理念、意义,或情感、态度等等的一种自然的、独立的理解摄取,就是本色阅读,即笔

3、者提出的生本化阅读。生本化阅读是一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阅读,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是融合作与探究于一体的阅读,是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方法。而这种方法的习得,必须依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本化理念,在课堂上进行生本化阅读教学。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特意注重这一点,感觉效果很好。背影叙述的事作者20岁时与父亲发生的事,那是作者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写背影那年作者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文中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体会不到父爱,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写下这样感人

4、至深的文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纪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悟。对于八年级的孩子,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父爱的认识与理解角度解读这篇文章,也许会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孩子的感情回应,从而使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文中传达的父爱。我引导学生阅读以下的内容: 一、“我”的四次流泪父亲离职,祖母离世,又目睹居所狼藉之状,“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我”第一次落泪,是悲哀的泪。“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眼泪流得既多又快。因为年轻,喜怒由己,情起泪下。“我”没有强忍悲伤,没有考虑到此时的父亲或许需要已经长大的儿子的安慰,情起于中即形之于外,一己情绪得到快意宣泄

5、,自然免了内郁之苦,却不知儿子的悲苦在父亲那儿是要翻倍的,自己的眼泪很有可能使父亲更伤怀。第二次落泪是在车站送行时,是感动的泪。丧事完毕,父亲要去谋事,“我”北去念书,父子同行至南京。“我” 在南京勾留一日后北上,父亲去车站送“我”,临行为“我”买橘。“我”在车厢内,望着父亲布帽黑衣,体胖,衣厚,如许年纪,跳下又攀爬,很艰难。“我”的心跟着父亲走了一个来回,这一个来回里,“我”顿悟了父亲的爱子情愫,“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我”第二次流泪。“我”的这次流泪不再纵情任性,眼泪涌出,就赶紧拭去,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因为处身公共场合,难为情,更担心父亲看见,又生伤悲。第三次落泪是父亲的背影

6、混入人群后,再也找不着了,是惆怅的泪。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当然潸然泪下了。此时,“我”的心态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心思变得细腻,已会体人心,察人情。因为父亲呈现给自己一个朴素的背影,“我”理解了父亲二十年的爱子深情。因为理解,所以不想给这样的父亲哪怕是一滴眼泪的伤感。第四次是读父亲的来信时流的泪,是伤心之泪。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人。朱自清作为一个儿子就这样长大了,由一个懵懂青涩的儿子长

7、成为知情知性的儿子。二、父亲的两处动作描写第一处是父亲在送去车站的路上,做尽了行程中的细碎小事: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行小费,拣定靠车门的椅子,仔细又仔细的临行嘱咐,对茶房的再三嘱托,很悉心,很周全。但“我”不理解父亲如此用心,也理解不了老父此境此情,在父亲嘱托茶房时甚至“暗笑他的迂”,“暗笑”两字写尽朱自清的内心:不以为然,有点儿不屑。在朱自清看来,茶房只认钱,嘱托无用;而自己已长大,无需照顾。父亲不晓世故,所为又全属徒劳,似乎如此年纪的父亲,对世态的了解竟不如自己清醒,对事理的认识竟不如自己透彻,既啰唆又迂腐,所以心中大有轻视之意。这是之前对“我”的一处细节刻画。“暗笑”两字尽显一个孩子

8、的“鲁莽”。他不知道珍贵之处就在于这种细小、琐碎的情感表达,明知也许无用也心存万一之念仍然要去做,似乎唯有这样去做了,才能放下一个老父送儿千里远行的悬搁着的心。第二处当“我”目送父亲买橘子,看着他提着橘子返回时,“我”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父亲失去母亲,丢了工作,年纪大了,力量小了,步态蹒跚,心境黯淡,不过家常水果,止于解饥止渴,但这样平常的几个橘子,背后却有父亲艰难的穿越:穿过了难走的铁道,穿越了黯淡的心境。即便亡母失业,即便处身苦境,他依然不忘挤出周身的余力,给了儿子最细心的照料。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他把自己的爱子浓情揉碎了,捻细了。生活中也许有父亲无数次如此细微的给予,每次给予背后

9、也许都要走长长的路,要迈不平的沟坎。“我”因此理解了父爱。所以当“我”看到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时,“我赶紧去搀他”。一个“搀”字里有“我”的真情流露,此时的“我”与先前暗笑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对父亲理解了,对父爱体悟了,有了体恤之情。“我”知道某些时候父亲也需要去扶一扶。或许是怕父亲摔倒,或许是怕父亲不胜年迈,或许是怕走在风雨人生中的父亲不能承受肩头重荷,也或许仅仅是向父亲传达一种爱意,借此给父亲一点力量与支持。这时的“我”肯定也了解父亲买回橘子后的“轻松”,叮嘱来信中的牵挂,走后又回头里的不舍。人伦情感有“出口”,有“入口”,有给予,有接纳,也有回馈,无阻抑,无拥堵,最后构成

10、了亲情的循环与圆满。从上述几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的成长。学生此时也有同感。记得有这样短文,题目叫我眼中的爸爸,内容如下:4岁:我爸无所不能。5岁:我爸无所不知。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10岁:我爸成长的年代跟现在非常不同。12岁:我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14岁:我爸是个老古板。21岁:我爸陈腐得无可救药。25岁:我爸对我是了解的。30岁:也许应该问问我爸,他经验丰富。40岁:老爸如此有智慧,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50岁:能跟老爸讨论这事,我愿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事。短文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儿子慢慢长大成熟的过程:

11、年幼时,父亲就是天,慢慢长大,我们的视野逐开阔,认识渐渐丰富,观点慢慢形成,忽然有一天,发现父亲也有不懂的地方,也有无措的时候,我们的父亲不再完美。在幼时的父亲形象轰然倒塌的同时,儿子们似乎一夜之间惊觉自己长大了。这时的父亲们总是显得又古板又悖时,儿子们对父亲们的否定也总是不遗余力,似乎只有在这种批判父辈的态度里才能找到自己成长的明证,这就是我们的年少叛逆。年龄渐长,才知道父亲这个身份里还有许多我们未解的要义,回首来路,才发现年少时的轻狂无知,自以为是,才知父亲的一生是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背影中的“我”二十岁,正是自认顶天立地、目空一切、容易轻视父亲的年龄。所以觉得父亲执意要送自己是啰唆,与脚

12、夫讲价时说话不漂亮,嘱托茶房照应”我”时显得迂腐。在“我”眼里,父亲是个细心过头,说话有点儿土,不时髦,也不精明的老头。二十岁,也是对父亲容易发生新认识的年龄。终于在看到一个买橘背影后,二十岁的“我”,突然理解了一个父亲的心情。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把父爱放在一个儿子情感成长的背景下去表达,儿子对父亲,由不屑到感动,由忽视到珍惜,由粗蛮到细腻,由嗤笑到怜惜。因为有不理解,父亲的爱才显得更深沉,“我”的“醒悟”也才显得更可贵。儿子与父亲的这种关系,正是现在的初中孩子们经历着的。十四五岁的年龄,叛逆初起,老嫌父母啰唆、唠叨,但或许有些孩子也正如朱自清,在某一回眸中体会过父爱的深沉。在这一点上,朱自

13、清的背影应该能引起初中孩子的共鸣,缘于父爱,更缘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父爱的认识与理解。教材的生本化阅读,要以生为主,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基础,从学生现实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因此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既要避免盲目因袭权威,又要避免草率与偏执;既要有低于学生的起点阅读,又要有高于学生的审美判断;既要有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要有审慎判断、大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胆气;既要有胸中有丘壑,一丘一壑随我点化的从容,又要有在丛林美景中“大斧”取舍的气度。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如果离开了学生阅读,只是听听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的。就像一个人要想真正体味苹果的

14、滋味,只有亲口品尝,而不能只是听别人说说。从学情出发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考虑学生与文本的共鸣点,这样选择的教学方向可能才是有效的。目前非常强调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下足了功夫,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处理一味求新,求深,却很少虑及学情。这样的课往往是秀给专家和同行的。现在,或许是该更多思考教材处理的生本化问题的时候了,把课上给学生,把课上成学生的,尽量寻找文本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将其作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迁就学生的趣味,而是应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文本的宽度和深度。2013年宿州市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论文(初中)怎样充分发挥“例子

15、”的作用姓 名:满 宝 利单 位:黄圩中学 电 话:13514940527怎样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摘要: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新课程标准也认为: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用活教材,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深入钻研教材,熟练发挥“例子”的示范作用;灵活运用教材,适当发挥“例子”的延伸作用;合理建构教材,有效发挥“例子”的优化作用;关键词:“例子” 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新课程标准也认为: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