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70188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伤仲永 一、所在第一单元二、授课学时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五、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

2、,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

3、/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

4、: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投影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5、。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投影(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

6、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

7、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 原因是“其受于

8、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

9、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

10、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